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以前电视剧或者小说女主角大多数家境贫寒,但心地善良坚强勇敢,然后总能得到高富帅追求;女二号一般是白富美,经常给男女主角制造些矛盾,做点棒打鸳鸯的事儿。比如《流星花园》《青青河边草》等。但近年来却出现不少大女主的戏——女主角化身为善良聪明的白富美,而女配却变得身份低微才识浅薄,且心肠阴狠,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帝王业》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有人说这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前苦情女主戏已经不符合国情,大家在面对爱情婚姻时也更相信势均力敌门当户对,这也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国内中产阶级正慢慢崛起。而如果说中产阶级有什么最令他们关注,那莫过于养娃。作为一个一岁多的“建设银行”妈妈,为了培养他不成为人人讨厌的熊孩子,也读了好些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大多数是讲方法的。也就是“怎么做”(how),比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等。说实话,有些还是挺有用的。但都没有作为心理学家的高普尼克所写的《园丁与木匠:用新的儿童发展科学来讲述亲子关系》(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说得这么透彻,因为作为一个养育过两代的祖母她告诉了我们“为什么”(why)要养育孩子,如同“黄金圈法则”一样。
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抱很大期望,在有些书里仿佛一切教育问题都能完美解决,事实上等你遇上了,这些教育经验都过于主观,过于乐观。
然而2020年初因为新冠多出了好些居家时间,带娃玩积木。他正在咿呀学语,翻箱倒柜,不知从哪里扒拉出这本新书。我看了几眼便一发不可收拾。高普尼克学识渊博,所以毒舌起来,一套一套理论如排山倒海,有理有据说得人不由点头如捣蒜,虽然她照顾过三个孩子,但和我们居然有着同样的困惑,这大大增加了共鸣。
她在书中写道,如今中产阶级父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自这事儿没后悔药卖,既不能像狩猎采集部落的原始人那样,把女婴、发育不良的男孩和总是哇哇大哭不招人待见的熊孩子用棒子打死或活埋,也不好听从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忠告,发现养孩子太贵影响生活质量的时候,把他们做成既能自用也可宴客的美味佳肴。在家庭生产消失、消费主义盛行的后工业革命社会,生儿育女意味着接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漫长的育儿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被照料的对象、还是提供照料者,事实上都极其脆弱,因为其生产力或是不被主流社会承认,或是会显著减少变现的可能,如果再无法作为一个消费者存在,很多时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存在的价值。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和叔本华说的那样是为了繁衍?高普尼克认为“我们不是因为爱孩子才会照顾他们,而是因为照顾他们,所以才爱他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胎儿分娩后他包着好看的被子躺在旁边你有种无法言说的陌生感,但随着日复一日的相处照顾,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个小东西,随着感情联结越来越强,爱也随之越来越深,如果养过宠物就更容易理解,所以也有了现在所说“养育”比“生育”恩情更大的观点,这也点明了父母亲的本质是什么,从而令人深思。
同时书里面还有好些点使我有所启发,如对“注意力分散”的分析,这在我看来是个缺点,毕竟面对学习,专注力够高能让我们学得更好,如果看着孩子还刚写两个生字,就一会儿玩个铅笔,一会儿上个厕所。绝大部分家长简直会抓狂。但高普尼克并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分散力”和“专注力”一样,都是一种能力,从心理学以及人类发展角度来看,有些事情必须要具备“分散力”才行,比如司机、猎人等,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该按照学校标准一刀切,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去培养他的分散力呢?还有对“模仿能力”的具体阐述,让人明白孩子就是天生的模仿者,也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的大脑思维比成年人更活跃,从某种角度去说,他比你更聪明,更善于学习,我们要做不是去告诉他该怎么去做,而是营造一个能令孩子感觉安全且时刻能够学习的环境,所以说孩子不能一直呆一处,而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去年崽六个月,我们全家去藏区旅行,海拔三四千米左右一般不建议如此小的婴儿随行,但我们还是决定试一试,一路慢悠悠上高原,发现他没啥事,比我们想象中适应能力更强,当然这也与悉心照料有关。
在高普尼克看来,我们不应该过多去传授孩子的知识与才能,而更应该去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这是对孩子内核能力的培养,也是最重要的。因为二十年后他们这代人又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谁都无法预料未来。所以教育孩子不能用木匠的方式去对待并非一块死木头疙瘩的孩子:心里有蓝图,手上有小刀,你敢不听话,随时等挨削。因为孩子更像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够的耐心和适度的宽容,才能慢慢的长大,有的变成一朵花,有的长成一棵树。我们要当一个园丁,虽可修剪这颗苗,但无法全权控制,长歪了要及时扶,有虫子了要打药,浇水拔草施肥,样样都要照顾到。
虽然听起来有些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书本末尾作者也流露出一点政治不正确:生孩子这事,如果理性思考,没必要生,因为完全得不偿失。但我们会选择走上育儿这条路,大家肯定都有属于自己答案,那既然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间,那我们就好好走一遭这段渐行渐远的路吧!
愿这本书能让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