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看大树。特别喜欢看它冬日里光秃的样子,延伸出的主干和枝桠仿佛是绘制在空中的一幅图画。寻着它的脉络走向观察,大脑会随即产生画面感,每个脑细胞被激活,甚至产生心流感应。
后来,终于在接触到“思维导图”后,破解了喜欢看大树的逻辑。原来,思维导图就是大脑的生命之树。
“思维导图”是什么?
思维导图是一张这样的图,它利用图像式思维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是辅助思考的工具,是表达思维的工具。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脑图、心智地图、树状图等等,这些叫法也昭示了它放射性思考的主旨。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中心关键词,以辐射线的形式连接起相关的主干和分支主题词,同时利用色彩、图画、代码以及多维度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加深思考过程,训练逻辑思维,通过思维去记忆、联想和创造。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尼巴赞,他被称为“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据说他在上大学时,发现学习浩如烟海的知识缺少一个有效的使用大脑的方法,于是他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思索和寻找。经过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他发现如果将人类大脑的每一个脑细胞以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和谐而巧妙的运用,将会比相互分离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思维导图诞生的前身,是放射性思考方式的探究,意象包括大树、河流、渔网、人的神经系统。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论证,托尼巴赞在1971年将研究结果集结成书,形成了发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法的概念。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部表现。由此,关于思维导图方法,开始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托尼巴赞被称为“大脑先生”,被誉为英国教育家,1942年出生于伦敦,也就是发明思维导图方法的时候,他29岁。
“思维导图”真的那么神奇吗?
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是思维导图的三项基本目标。
大脑是我们人类最为高级的人体器官,也是使得人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因为我们会思考。但是往往,在没有掌握科学有效思考方法的情况下,大脑的效能被严重低估了,也就是低效率使用。头脑产生思维,思考产生意识,意识指挥行动,行动改变人生。不曾被训练过的头脑思维模式,一直在高耗低能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脑如浆糊,不仅糊弄了日子,更糊弄了自己。有时我们感到生活工作乱成一团麻,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以及如何去解决,基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做好围绕自己的管理,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期望管理。追本溯源,管理的不到位,根本原因在于头脑思维模式缺乏科学训练,没有达到低能耗、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当我们乱作一团时候,试图坐在桌前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在纸的中央写下一个中心关键词,比如时间管理。然后在大脑中检索自己每天把时间分配到哪些地方,比如上班、上下班路上、家庭生活、健身、聚餐等等。将它们作为主题词,围绕着中心关键词,在纸上放射性的位置写下来。接下来继续思考,分配给它们多少时间、为什么、收效是什么,以及检视这些时间的投入是否有必要,是否有重新分配的优化方案。这些思考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达成合理分配时间,减少行为焦虑的问题。因此,遵循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而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的经典原则就不必多说了。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我们思考时间管理的问题,可以一目了然观察到我们的时间都流向了哪些地方,在那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成效。围绕我们的期望目标,这样的时间分配方案是否达标,如果没有,我们该如何增加某项任务的时间分配、减少某件事情的时间投入。通过有逻辑的思考,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每当思路混乱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自己,逃出浆糊逻辑的魔咒。至少可以减轻焦虑,更好的情况,可以指导行动,改变人生。
别忘了,思维导图是大脑的生命之树,根基营养,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