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掀起强烈的诗风大浪潮,虽然自己未曾遨游其中,依旧心头有念。因此看到一套诗人传记,毫不犹豫就收入囊中。在五六本中随着心意选中从白居易开始,内心有些雀跃,感觉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拼图游戏,这些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将会拼凑出什么样的巨幅绘作,我满心期待。
看着作者自己并不熟悉,再配着封皮设计,我草率的以为应该是当下一群人顺应潮流的作品。谁知了解作者之后,心中又惊又喜,大有捡拾宝藏之感。万曼(1903-1971),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毕业与天津新学书院,先后任教于南开中学和河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其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简书颇丰,在文艺理论、现代文学、文艺学眼睛方面也都有广泛涉猎。(摘自书中介绍)因此对接下来的阅读更添几分期待。
仅仅一篇前言,就足见作者功底之深,通过寥寥数语配合着白居易的诗作在宏观(时代)和微观(个人)对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初心形成、仕途思想转变以及诗歌成就做出贴切、精辟又浅显易懂的解读。当然,人无完人,作者并非是盲目推崇或片面评价,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承认白居易的思想局限于那个时代那个历史环境。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即使在这种局限性思想之下,白居易始终坚持真理,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伟大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
白居易遗留到现在的诗作有三千多篇,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追寻,不难发现,这得益于其一生九次自编诗集。最早始于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四十四岁,已经在仕途官场中经历起伏,是年被贬江州司马,自编诗集十五卷。最后一次是会昌五年(845年),七十四岁,去世的前一年,这距他五十八岁退居洛阳已有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诸多亲朋好友先后离世,长安城里发生数不清的政治变化,而他只能将所有的情绪都诉诸于诗歌。后期每次编著后,白居易都会将诗集放在寺庙塔院里,这个举动也是其诗作可以流传下来的因缘吧。
读懂这本书,依旧不能说读懂白居易。作者以时间为轴,以诗作纬,交织出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他进士及第,一度欢呼“十七人中最少年”;他开朗豁达,不时自嘲“饥餐乐饮安稳眠”;他一心为民,时常感喟“心中为念农桑苦”;他跌宕浮沉,最终体悟“大抵心安即是家”。他满腔的“兼济”抱负不能施展,心中的“大裘”不能显世,但内心的倔强和坚持又无时无刻不再躁动,一颗心就夹杂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备受蹂躏。所幸,他有相知之人还有诗歌为伴。于是,自然而然将一切都倾注在文字中,让我们得以“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遇所通,一事一物以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
阿淼写于202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