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整理书架,发现大多书都没有什么价值,只是当时自己太年轻,不懂的如何挑书才让它们混进来,除了占地不说,重点是荒废了我的大量的时间。这篇文章索性就说说我都扔了的一些书吧。
记得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就知道反正看书没什么坏处,就到处找书看。不过说实话,大学毕业以前除了教科书,基本上没怎么看过书,所以在选书上,我真的就是个盲人。
无从下手,但总会接触到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名人出的书,于是就买来读。典型的有像杨澜的《一问一世界》,白岩松的《你幸福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些都是在电视节目中见过的一些主持人和讲者,多多少少受节目的影响买了他们的书,记得当时把白岩松的三本书全买来看,现在想来也是醉了。不过当时看的也算是津津有味,因为当时自己真是太无知,不知什么是好的内容。现在看来这种从大众媒体出来的作者的书基本没什么价值,除了对他们个人多些了解外,最多能够知道一些世界某个角落里的琐碎的边角料而已。至于于丹的书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几乎没什么价值。
有一段时间,我对成功学的书很是着迷,每每看的时候都会有重获希望的感觉,挫败的生活给了你无数的打击,它却总是能在你蜷缩在角落的时候给你力量。不过现在想想,那或许是幻觉,因为第二天醒来,生活依旧没有什么起色。成功学或许有用,但如果真的有用的话,也只是麻醉你的神经而已。现在看来,如果我有能力选择更好的书籍,我一定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成功学上,真的毫无营养。于是,我把《秘密》1到5册系列书重重的丢在了垃圾桶里,做永远的告别。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们主动接触这类的书籍,当然诸如厚黑学、狼性法则之类的书,亦是如此。
还有一类书籍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因为它们几乎在我毕业以后重塑世界观的那段时间一直陪伴着我,或者直接说,它们就是我的世界观,就代表了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世界的认识。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对经济有很浓厚的兴趣,经常看些财经类的节目,毕业前是央2,工作后是广州财经,知道了郎咸平、时寒冰、牛刀等人,当时很趋同他们的观点,或者说我和普通的观众没什么区别,都是乌合之众而已。他们都是制造共情的高手,也就是顺应民意的观点,抨击社会现实,吐槽、噱头几乎人人爱听,收割了不少电视观众。当时买了他们很多书,看得是不亦乐乎。现在看来很多的决策,也多受他们的言论和书籍影响。当然,他们的书或言论不能一杆子打死,对我来说,这给我的教训是接收的思想不能太过封闭,不能因为一种声音和你的情绪处境共鸣,就屏蔽掉其他不同的言论,从而失去了去做判断的机会。我把他们的书统统丢掉了,和过去做个告别。
读书这件事儿上,走过很多弯路,但走的时候你并不知觉,所以即使当时是错的,依旧沉浸其中,很开心地当着井底之蛙,可能再过几年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模样依旧如此,不过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
因为,这意味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