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篇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21篇《兴趣的秘密何在》。开篇的总起句就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道出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声。接下来是三个问句: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
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当学生对这一门功课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兴趣不单单是在课堂上,学生专注的听讲,更是在这一节课所表现出来的思考,以及对这门学科课后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文章讲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先前我的认知停留在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比较感兴趣,于是表现在课前大家都非常积极的去找老师问什么时候去上课,然后在课堂上大家热热闹闹的参加回答问题和说说笑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课堂上应该学习和知识,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课后能否完成复习任务和巩固课堂所学,则关注不足。现在想来,这样的热闹的学习,显然是兴趣不足的。
在谈到兴趣的源泉的时候,苏氏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受此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多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出发现者和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来历,并在这样的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中,加深与先前知识的关联,这样就可以达到温故知新和学以致用的目的了。同样的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也就成了将来学习过程的工具了,就成了活的知识了,因为这样过去的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文末,苏氏也再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的背景下所获取的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我们也将在师生中继续做好阅读的推广工作。
兴趣既然很重要,那就应该了解并使用好,使之与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产生关联,以更好的促进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阅读多学习多思考,让兴趣在教育中发生,在教育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