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
读一月七日《大公报》“中国必收复台湾”之社论,理由充沛,实足以代表全国人心,至为钦佩。惟在历史部分材料太少,深恐不足以杜外人之争执,故撰《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以补充之,已蒙《大公报》登载一月九日报中。乃续一月十四日《大公报》所载姚枬先生《和兰高文律扰台湾事略》,补充拙著《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更为佩慰。盖此文不但欲补充事实,且以纠正鄙人谬误二事:一谓林乾道当为林道乾之误,引史书多称证之,此乃鄙人误笔,所引《癸巳类稿》原文,本作林道乾,不误也。一谓高文律非中国人,乃和兰人,此或鄙人误解,姚先生以《明史·和兰传》、《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和兰篇》正之似是矣。
然《图书集成》所言,本于《明史稿》,与《明史》同出一源,可合并为一。考明人初与和兰人相接,其人名译音,皆名从主人,不以中国式姓名强附,惧失真而防混淆,如麻韦郎猫难实、叮拔鬼仔等皆是。独高文律为中国式姓名,似为中国人,且当时中国人实有为和兰人所用者,如李锦、潘秀、郭震、李旦等皆是(见于《明史·外国传·和兰篇》)。故高文律之于和兰,安知非犹汪直之于倭寇耶?汪直为倭寇中一渠帅,人亦以倭寇称之矣。明人称和兰首领曰酋,或曰王。称王者,如《癸巳类稿》所引台湾归一王,杨英《从征实录》所称夷王揆一是也。称酋者,如首扰澎湖者,其酋曰麻韦郎。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言:“万历三十五年七月,其酋麻韦郎抵澎湖,伐木筑舍,为久居计,十月末,以无所得食,扬帆去。”万历末(此三字据《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补),和兰人又侵台湾地,筑室耕凿,为久居计。然则第二据澎湖者,其首领或仍为麻韦郎,或为归一王,必有一于此矣。渠帅者,不过为领兵官,非首领也,可以本国人为之,亦可以使外国人为之。《读史方舆纪要》称“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不称和兰高文律扰澎湖,此一可疑者也。《和兰篇》又云:“天启四年,南居益发大兵平澎湖,诸军齐进,寇势窘,而遣使求缓兵,容运米入舟即退去。诸将以穷寇莫追,许之,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而其据台湾者犹自若也。”据此,和兰主军已扬帆去,则其首领必已去矣,故据台湾犹自若也。高文律不过为领兵官之一,亦如李旦者流,且常为明总兵俞咨皋之离间,故弃之而去,惟其为中国人故离间易也。若为和兰之酋或王,其兵将岂有从容扬帆而去自弃其酋或王者!亦岂有酋或王未发令而兵将敢扬帆而去者,亦岂有酋或王自挥其兵将扬帆而去,仅留十二人待死者?此可疑者二也。
姚君所译十七世纪荷人航海记两部,其一为庞德高所著者,中言“被擒之荷帅为Commander Christaeennm,意者高文律为荷文Commander对音,义为司令长官。”案Com-mander似宜译为高文德,与高文律音不能密合,且《明史》自举人名,非称其官名,若举其官名司令长官,而其上文加以渠帅二字,是不词矣,此可疑者三也。姚君又言:“著《航海记》之庞德高,为一船长,曾亲历台湾澎湖诸役,故其所记,可以补《明史》之不足,该书载荷帅被擒时之窘状甚详。”庞德高既为船长,则澎湖之败,彼必在扬帆而去之列,时高文律尚据高楼自守,彼何能见其被擒时之窘状?此可疑者四也。姚君言荷人《航海记》别一部为佛兰克等所著者,其《导言》有云:荷人为保护商业航线计,于1624年,在台湾西岸台南地方筑一塞口,姚君申之云:“此节所云1624年,荷人在台湾筑塞即高文律之侵扰台湾事。”1624年,即明天启四年,南居益平澎湖,俘高文律,其出兵在正月,越数月,澎湖始平,则高文律此年始从军澎湖,终俘献于朝,岂能扰台湾筑塞口乎?此可疑者五也。中国记载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总兵南居益用间移之北港。《明史·外国传》云:“鸡笼山,在澎湖屿北,故名北港。”然则高文律所至者为台北,非筑塞之台南,当时似曾与和兰首领分道背驰,后复勉强投合,冀以再扰澎湖。其后澎湖筑城未成,终归失败,故其首领迁怒于彼,故意遗弃,使明兵获而杀之,此可疑者六也。中国记载,高文律扰澎湖则有之,扰台湾则无明文,其至北港,乃离间而去。《明史·外国传·和兰篇》言:“守臣惧祸,说以毁城(澎湖)远徙,即许互市。番人许之,天启三年,果毁其城,移舟去。”或和兰首领为高文律所卖,故独移居北港耳。然则高文律在天启四年,固无扰台湾事实,即在万历末、天启一年以前,亦无扰台湾事实也,此可疑者七也。由此言之高文律为中国人,而依附和兰,则近似。为和兰人,且为司令长官之音译,则反有可疑者。姚君明于荷兰史事,盖再详为考正乎?
姚君以《和兰高文律扰台湾事略》为题,标明补充拙著《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夫既称补充,则当补充崇祯以前中国经营台湾各方之史实,而不以考述高文律为已足,此鄙人所以更自补充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也。今分两端言之:
一、明代经营台湾之人物
此节所补充者,以郑和、林道乾、郑芝龙等为主。《癸巳类稿》引周婴《东番记》谓:“宣德时,阉使入洋,东至台,始知之,谓之台员。”此阉使盖即郑和。《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鸡笼山,名北港,又名东番。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缀数枚,曰此祖宗所遗。”此其证也。周婴《东番记》,即《台员记》也。
《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嘉靖末,倭寇扰国,大将戚继光败之。倭遁居于此,其党林道乾从之。已而道乾惧为倭所并,又惧官兵追击,扬帆直抵渤泥,扰其边地以居,号道乾港。而鸡笼遭倭焚掠,国遂残破。初悉居海滨,既遭倭难,稍稍避居山后。忽中国渔舟从魍港飘至,遂往来通贩以为常。”《明史·外国传·渤泥篇》云:“渤泥后名大泥,华人多流寓其地。嘉靖末,闽、粤海寇遗孽逋逃至此(即指林道乾等),积二千余人。”《明史·外国传·吕宋篇》云:万历四年,官军追海寇林道乾至其国,时佛郎机(按《明史》所称佛郎机,即葡萄牙)强,与吕宋互市。既据其国,名仍吕宋。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其后为佛郎机所杀者,先后二万五千人。
《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万历末,红毛番泊舟于此,因事耕凿,设阛阓。崇祯八年,给事中何楷陈靖海之策,言:‘袁进、李忠、杨禄、杨策、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相继为乱,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地广而腴。初贫民时至其地,规鱼盐之利,后见兵威不及,往往聚而为盗。(案当时所谓盗者,大半为商人。盖当时经商海外,莫不结群率兵以自卫,即西洋人亦如此。明廷海禁严,入海为商者,人数众多,往往称为盗,迫而抵抗,遂永被以盗名。倭寇敷衍,许多中国人,亦由商激变为盗也。)近则红毛筑城其中,与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据此,吾国人之据台湾为根据地者,不止林道乾、颜思齐、郑芝龙已也。余藏有明末海盐曹履泰《靖海纪略》四卷刻本,南明郑大郁《经国雄略》四十八卷,弘光元年郑芝龙刻本,其中所载颜思齐、郑芝龙等事甚多,惜皆寄存休宁,不能备采也。总之明代经营台湾,郑和播种于前,郑成功收获于后,其间虽不乏耕之耘之之人,而要以此二郑之功为最大,实为吾中国立不朽之大业者也。
二、明代经营台湾之战绩
此节所补充者,专以对和兰攻战,取得澎湖台湾全地为主。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云:“自佛郎机市香山,据吕宋,和兰闻而慕之,(万历)二十九年,直薄吕宋。吕宋人力拒之,则转薄香山澳。澳中人数诘问,言欲通贡市,当事难之,始引去。海澄人李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大泥,与和兰人习。锦曰:‘若欲通贡市,无若漳州者,漳南有澎湖屿,去海远,诚奪而守之,贡市不难成也。’其酋麻韦郎曰:‘守臣不许,奈何?’曰:‘税使高寀,嗜金银,厚贿之,彼特疏上闻,必报可。’酋曰:‘善。’锦乃代为大泥国王书,一移寀,一移兵备副使,一移守将,俾秀、震斋以来。酋性急,不能待,驾大舰直抵澎湖。时三十二年之七月,遂筑舍为久居计。抚、按严禁奸民下海,犯者必诛,由是接济路穷,无所得食,十月末,扬帆去。秀、锦等论死罪、遣戍有差。是时佛郎机横海上,红毛舆争雄,泛舟东来,攻破美洛居国,与佛郎机分地而守。(万历末)侵夺台湾地,筑室耕田,久留不去,又出据澎湖,筑城设守,渐为求市计。守臣惧,说以毁城远徙,即许互市。番人从之。(案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总兵俞咨皋用间移之北港,盖即此事。)天启三年,果毁其城,移舟去。然其据台湾自若也。已而互市不成,番人怨,复筑城澎湖,掠渔舟六百余,俾华人运木石助筑。寻犯厦门,官军御之,俘斩数十人,乃诡词求款,再许毁城远徙,而修筑如故。已又泊舟风柜城,出没浯屿、白坑、东椗、莆头、古雷、洪屿、沙洲、甲洲间,要求互市。而海寇李旦复助之,滨海郡邑为戒严。其年,巡抚南居益初至,谋讨之。四年正月,遣将先夺镇海港而城之,且筑且战,番人乃退守风柜城。居益增兵往助,攻击数月,寇犹不退,乃大发兵,诸军齐进。寇势窘,两遣使求缓兵,容运米入舟,即退去。诸将以穷寇莫追,许之,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而其据台湾者犹自若。”此和兰人两次侵澎湖皆败退之大略也。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云:“和兰之据台湾者,崇祯中,为郑芝龙所破,不敢窥内地者数年。”据此,则郑芝龙亦尝战胜台湾之和兰人,不特屏蔽福建之厦门、澎湖,亦且使归一王不能统一台湾,为其子成功立根基,其功亦不可没也。
明郑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绿》云:“(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四月初一日,藩至台湾。是晚,赤嵌城长貓难实叮炮击我营。初三日,宜毅前营向敵,一鼓而歼夷将拔鬼子,阵中余夷被杀殆尽。初四日貓难实叮以嵌城援绝城中乏水降,即遣貓难实叮往台湾城,招揆一来降。初五日,夷王揆一遣人说和,而揆一实无降意,愿年输税若干万,年年照例贡纳,并送劳师银十万两,藩令却之。各社土番头目俱来迎附,如新善闻惑等里,藩令厚宴,赐袍帽靴带,于是南北路土番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土社番平怀服。初七日,藩督师移扎昆身山,候令进攻台湾城。二十四日,藩以台湾城无援,围困使其自降。(案是月末,揆一王乘舰遁去,本书不载。)五月初二日,藩驾驻台湾,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为安平港。”
据上所述和兰侵略中国之台湾后,一败于郑芝龙,再逐于郑成功。自万历末年(四十五年)至永历十五年,凡四十五年,而台湾幸复归还中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