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告别了 诗情、哲思、画境绵延古今的“钱塘诗路”,从这一期开始,我将要带大家踏上另一条名山胜水纷至沓来、名作名人数不胜数的“浙东诗路”。首先,让我们通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走进浙东诗路的第一站——绍兴,来了解这个无数名人荟聚的钟灵毓秀之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绝·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过去的三期分享中,我们沿钱塘江溯游而上,经过富春江、桐江、建德江、兰溪和衢江游览了这条诗情、哲思、画境绵延古今的“钱塘诗路”,从这一期开始,我将要带大家踏上另一条名山胜水纷至沓来、名作名人数不胜数的“浙东诗路”。

        说起这条始自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经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全长近200公里的“浙东诗路”,在古典诗歌艺术鼎盛的唐朝可是妥妥的驴友最爱排行榜霸榜路线。据专家考证,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51位诗人都曾在这条线路游览过,包括李白、杜甫、崔颢、王维、贾岛、杜牧、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元稹、李绅、罗隐等等。他们留下的诗篇为后人描画了这一路山水与人文相映的美丽图画,所以这一游览路线也被称作“浙东唐诗之路”。可以说在唐朝,对于那些前往浙江游历的诗人而言,杭州不过是一个中转站,浙东的绍兴、天台山一带才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曾长期享有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和杭州在隋代以前还只是江南地区的一座小县城不同,绍兴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绍兴在夏朝时称“於越”,亦称大越,这也是绍兴古称“越州”的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就是我们熟悉的“越国”。吴王夫差替父阖闾报仇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这一对“水乡冤家”相恨相杀、你死我活,文化上却是同根同源,共同成为了吴越文化的始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吴越地置会稽郡,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王朝大一统,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越地稍显冷落。然而,到了三国鼎立时代,孙权立足东南,又开始大力推进越地的开发。正是在孙吴的统治下,王朝治理深入到越的内陆腹地,许多地方设立了县治,其范围几乎占到今天浙江县级区划的五分之三,从而奠定了日后全域开发的坚实基础。经过了短暂的西晋统一之后,“五胡乱华”,北方重新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北方大批士族精英南下,史称“永嘉南渡”。此后,由于东晋王朝长期偏安江左,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上层精英人士便开始在当时的会稽郡,即今绍兴、宁波一带买田置产,修造庄园,定居于此。于是当时称山阴的绍兴和当时称建康的南京平分了魏晋的士子风流。南京为政治中心,绍兴则是隐逸之地。北方大族如王、谢,视其为从建康朝廷退场后的第二舞台。我们熟悉的王羲之、谢安等即是此例。他们与身边的名士形成品位高雅的文化交游圈,文采风流,不仅映照当世,也给后世留下诸多逸事佳话,正所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大家如果背过《兰亭集序》的话,一定记得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与名流高士举行的风雅兰亭集会并写下“天下第一行书”正是在这里;另一位名士谢安隐于会稽东山,边下棋边指挥了淝水之战,使“东山再起”成为美谈。

        到了唐代,绍兴,当时叫越州,政治地位仍是远在杭州之上,当时的浙江省,分为浙东、浙西两大统辖区域,浙东观察使的治所设在越州而非杭州,越州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越州过往的一切,使它享有了丰厚的历史底蕴,而那些承载着历史传说、趣闻逸事的山水胜迹,也自然随之散发出奇特的魅力,驱使着文人墨客到此一游,缅怀往昔,发思古之幽情。因此,在唐朝时绍兴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圣地。这从诗人元稹被贬官越州刺史后一到任就寄诗给任杭州刺史的老朋友白居易,称“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即可见一斑。遭贬谪对诗人来讲无疑是很大的打击,元稹竟因为被贬之地是越州而感叹:难道是因为我做过皇帝身边的近臣,因此虽遭贬谪,竟能被贬到这样一个蓬莱仙境?这还不算,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间,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元稹还连续写了好几首诗盛赞越州各处的山水之胜,不是夸“莫嗟虚老海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就是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而且每次写完诗都立即派人送给白居易,引得白居易忍不住和诗怼他“可怜风景浙东西,先数馀杭次会稽。”

        也难怪元稹对白居易夸口,越州的众多山水名胜会稽山、镜湖闻名遐迩;大禹陵、兰亭佳话频传;若耶溪、云门寺四海皆知。就算你对这些地名不熟悉,但说起家乡是这里的名人,我打赌你知道的一定不止一个:勾践、西施、王献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王冕、王阳明、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马寅初、周作人、竺可桢、陶行知、范文澜……这一串名单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很难想象绍兴是怎样一块风水宝地,能够孕育如此之多的杰出人物。也因此这一期我选择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作为主题诗,来带大家了解这个那么多名人的家乡是个什么样的钟灵毓秀之地,同时也走进浙东诗路的第一站——绍兴。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我们大多数人小学就会背的诗,不过可能很多人以前并没注意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组诗,还有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一组两首绝句是诗人晚年回到家乡时所写的诗。那么,诗人贺知章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回到家乡的呢?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这个永兴现在归属浙江杭州萧山区,但在唐朝归属越州,而且贺知章早年即迁居越州山阴,成了地道的绍兴人。他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就是取自家乡绍兴的四明山。

        贺知章出身于世代官宦的会稽贺氏,是太子洗马贺德仁的族孙,在当时的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贺知章少时勤而好学,10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当地。武则天证圣元年恢复科考时,36岁的贺知章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一举夺魁,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举进士中状元后,贺知章即离开家乡开始了其后50年的京官生涯。和绝大多数诗人仕途蹭蹬、屡遭贬谪经常感叹怀才不遇不同,贺知章步入仕途之后,从正七品的国子监四门博士,一直做到正三品的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贺知章在京为官近50年,晚年身居高位,深受皇帝的礼遇,一生没有过被贬外地的经历,最得意的学生是后来的皇帝——唐肃宗李亨。朝堂之上,贺知章是皇帝器重的股肱之臣;诗坛之中,贺知章更是万众敬仰的前辈泰斗,李白写诗怀念他,奉他为毕生知己,杜甫写诗歌颂他,尊他为“饮中八仙”之首……他一生生活在繁花似锦的盛唐,赶上了最美好的时代,在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开始陷害太子李亨之前从朝堂之上全身而退,在安史之乱爆发前11年以86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因此,贺知章被誉为“唐朝最幸福的诗人”。

        贺知章最令所有人艳羡的经历是他告老还乡时享受到的无与伦比的荣耀。这正是他写作《回乡偶书二首》的背景。《新唐书·贺知章传》中记载“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僧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在贺知章大病一场申请告老还乡时,唐玄宗不仅允准,还特别划出绍兴镜湖的一片水面给贺知章当放生池,并拔擢他的儿子为会稽郡司马好就近照顾他。在贺知章离开京城之日,唐玄宗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特命皇太子及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玄宗又亲自为贺知章摆酒宴,还要求与会者写诗赠别,并亲自写下了《送贺知章归四明》:“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还为诗写了序言,曰:“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写了一首还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有唐一朝,除了贺知章,从来没有一个文人,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绝唱。

        在这次送别宴上,当时正在长安待诏翰林的“诗仙”李白也身逢其会,奉召写下了《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而且因为应制诗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李白后来又单独写了一首《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诗中既明确点出了贺知章将要返回的家乡“镜湖、山阴”,又以贺知章的自号“四明狂客”来赞美贺知章的洒脱豪情。更妙的是,李白还用王羲之在贺知章的家乡山阴“写黄庭换白鹅”的典故赞美贺知章书法造诣之深,堪与书圣媲美。

        李白之所以对贺知章这位老诗人独具深情,是因为李白正是因为贺知章的大力引荐才得以被唐玄宗召见的。而且,李白“诗仙”这个世人皆知的传神称号就是出自贺知章。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天宝初,(李白)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为大家津津乐道的“金龟换酒”的故事。后来,贺知章“遂荐(李白)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因此,李白一直对贺知章有很深的感情。在贺知章回乡之后,李白还曾再访越州探望他。在得知贺知章已经仙逝后,李白又做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足见李白对贺知章的深情。

        能赢得从皇帝到“诗仙”的如此厚爱,是因为他为人旷达不羁、淡泊名利,而且性情洒脱,风神气度为世人倾慕,有“清谈风流”之誉,当然,还有他出众的才华和不俗的诗歌造诣。虽然贺知章的诗存世的只有十九题共二十首,但从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与《咏柳》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雍容省闼,高逸豁达”的诗风。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番这似乎明白如话没什么好讲的《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从京城告老还乡时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距他离开家乡已经整整过去了五十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可以想见,当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回到家乡、听到乡音,看到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必然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自然就有了这组《回乡偶书二首》。所谓“偶书”,就是随便写的诗。不过这个“偶”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并不是刻意为之的这一层意思。来看看虽然回到家乡都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明白如话,没有什么生词和典故,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疏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多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年前一模一样。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少小离家老大方回和乡音无改鬓发稀疏的感慨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面对不相识的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亲切感;第二首则抓住了家乡的人事的变与镜湖水波的不变,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再次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诗意来看,家喻户晓的第一首应该是写于刚回到家乡之时。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真是实情实景没有一点雕琢。贺知章36岁考中进士离开家乡,86岁回到家乡,相隔了整整五十年。“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让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最朴实无华地铺展出诗人一来一回之间经历的五十年岁月,不再需要置一词,就自然让人感慨万千。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又在一句之中写出“乡音无改”的“不变”和“鬓毛衰”的“变”的对比。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在这变与不变的背后,包含着诗人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也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于是紧接着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那充满少小之时熟悉气息的道路上突然跑出了几个孩子,他们兴冲冲地看着眼前这位不认识的白发老翁,一个胆子大一点的孩子就笑着发问了,请问这位客人您是从哪儿来的呀?“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在儿童的欢快和天真引出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无限感慨,而全诗也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戛然而止,悄然作结,其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余韵悠长,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所谓背面敷粉,就是不一味地正面刻画自己所要写的那个形象,而是去刻画跟它相对甚至相反的形象,用巧劲儿来映衬要表达的主题。比如这首诗,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诗人本身才应该是描写的主体,可是诗人根本没有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借儿童来写自己:借儿童的活力,来映衬自己的衰老;借儿童的欢笑,来映衬自己的感伤;借儿童的有口无心,来映衬自己的无言以对。而且写得那样富有生活情趣,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读来,能从这个快乐的情境中品出人生的唏嘘;一个青葱少年读来,又不妨被这样生活化的情境打动。这含蓄蕴藉的诗境,正见出贺知章的不凡艺术功力和他的超脱超逸。

        组诗的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第一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第二句“近来人事半消磨”,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评说。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贺知章因为亲友的故去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而因为不胜枚举,诗人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于是接下来的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在唐朝是很多诗人都游赏过并留下许多诗篇的著名景点,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当“离别家乡岁月多”的诗人独立镜湖之旁,自然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触涌上心头。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胸臆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这第二首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至家乡在感慨之余见到儿童时感到的是置身于乡人之中的欣慰的话,到他在听了亲朋介绍人事消磨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在感慨之余无疑经颇有些感伤了。

        宋代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除了诗人的几十年岁月中积累的文字功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正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中的点评:“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贺知章在进行创作之时依靠的不是字字斟酌推敲,而是一气呵成,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才能够在欣赏他的诗句之时引发想象,这就是他生动表达的创作风格。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最能打动人心。因而这两首贺知章用一生的情感积淀写就乡情的《回乡偶书》,注定会留名青史。

        贺知章的这两首《回乡偶书》虽是抒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的感慨之作,但其中的感伤情绪并不重,可以说抒发的最主要是感慨与怅惘,这样的风格是与贺知章本人的性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他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会尽量避免那些晦涩难懂且华丽旖旎的词藻,尽可能地选用那些通俗易懂且朴素自然的词汇来表达他的心境,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在这种创作心态之下,这位诗人的诗风就不是凝重深沉的,反而是飘逸自在的,这两首《回乡偶书》就是证明。

贺知章《回乡偶书》参考反馈题目

1.你听说过“浙东唐诗之路”吗?知道这条诗意的旅行路线上有哪些有名的景点吗?

2.你知道哪些绍兴名人?给大家分享一个你喜欢的吧。

3.你现在学过什么鲁迅的文章吗?能给大家介绍鲁迅笔下的嘉兴绍兴吗?

4.你还背过哪些贺知章的诗?给大家分享一首吧。

5.你能给大家讲讲李白“诗仙”这个称号的由来吗?

6.你能分享一下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关于贺知章的内容吗?

7.你还知道哪些写回乡的诗词吗?你觉得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什么不同?

参考资料

林岩《诗路浙江》

《唐诗鉴赏辞典》——陈志明《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鉴赏》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贺知章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贺知章传》

陈尚君《贺知章的文学世界》

蒙曼品最美唐诗:29.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写下两首诗,有情感的文字,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低调的绍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牛得多

绍兴人,到底有多硬气?

贺知章:风流帝都50年,85岁出家修道,86岁病逝家中

大唐最幸福的诗人,非他莫属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