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这部影片是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影片的开头带有少许喜感,曾经的摔跤冠军因迫于生计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他又不愿就此放弃,所以希望自己的摔跤梦想能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实现,但天意弄人,一连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就当辛格收起奖牌觉得梦想即将破灭时却意外从女儿们的打架事件中重又看到了希望。
当然,辛格也并非一时冲动就把女儿们拉去摔跤,一句 “摔跤要看天分”道出了他的决心,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因材施教。此时,周围的质疑声层出不穷,可对于两个女儿来说一切才是刚刚开始。虽然起初并不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但是当大女儿第一次和男生摔跤挫败,主动要求父亲再为她安排比赛时,我才明白知女莫过于父!摔跤,不仅是两个女儿的天赋,更是她们的兴趣所在。而正是父亲敏锐地发现了她们的天赋,才使她们走上了摔跤的成功之路。
在中国现代教育中,有许多家长口谈“为了你好”却一直以一种盲目的、随大流的教育方式来“折磨”孩子。总认为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得去学,不能输在起跑线。恰恰相反,重视孩子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孩子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才是最重要的。与其将时间和金钱花在“填鸭式教育”上,倒不如多陪陪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为他(她)择一个既乐于去做又能产生高效的方向发展岂不是更好?
这部影片除了父亲对于孩子教育方向的正确选择让我深有感触外,另一个让我深思的点便是一个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
一句“我有什么责任?”的教师独白一定戳痛许多家长的心,当然,影片中的父亲也差点因为这一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话和这位老师打起来。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有这样的老师,表面上谆谆善诱、德高望重,实则内心充满了私欲。一心只为搏一名利却早将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则忘得一干二净。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值得学习的榜样;更应该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挖掘学生的隐藏天赋。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更不可做出有悖于教学理念的事,以至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道路。
一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这句话绝非信口雌黄,早有很多真实案例可以证明一个老师的不经意的举动往往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发展轨道,或是积极效应或是消极效应,但都说明了老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一个教育的成功案例绝非偶然,然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却是必然的。如此看来,当下最重要的事是纠正各方对待教育的错误认知,共同来营造挖掘孩子天性并使其充分发展的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