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诗是什么?
有人说,诗还不简单吗?诗就是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哦不对,宋词和元曲不是诗,近的还有普希金泰戈尔,中国的还有徐志摩海子顾城等等。
回答得很多,你告诉了我们诗有哪些,可是我没有问哪些是诗,而只是问了:诗,是什么?
诗经和楚辞,跟宋词和元曲相比,哪个更像诗?要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宋词,怎么对得这么工整的《生查子》不叫诗,而上下都对不起来的《离骚》却是诗?什么样的文字排列组合才叫诗?
离骚(节选)
作者:【战国】屈原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查子·元夕
作者:【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所以,回答我:诗是什么?
其实有一句大白话,准确地阐述了诗的含义,而且通俗易懂:诗就是不好好说话。是的,诗就是在说话,就是在别扭地说话,但听的人却无比舒服,或者无比震撼,这就是诗。
我们来看“诗”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言字旁表示含义,寺字标注了读音。言字旁的字就是各种说话方式的集合,比如讲谈说话辩论等等,因此诗就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那诗是怎样的一种说话方式呢?这里就要用到另一个字了“歌”,歌就是把诗唱出来,上古“诗”、“歌”不分。说“诗”重其文字,说“歌”重其演唱。古代的诗不是好好念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唱”的原意就是大声叫。一切口字旁的字,都强调这个字跟嘴的功能紧密相关,或者是用嘴进食、或者是用嘴吐吸,再者就是用嘴发声,而这里的口字旁的发声跟言字旁的说话不一样,更强调发声的功能,而不是言语的意义,比如吟啸呼唤喊叫等等。很可能这些字记录的是人类还不会语言时就拥有的发声行为(当然也可能是描述动物的,如鸣、吼等等)。那么这种唱出来的诗,跟一般的说话有什么不同呢?答案就是:听者的情绪被歌者所调动。
举个例子,有一种诗歌形式从远古一直保留到现在,那就是哭丧。不要奇怪,哭丧其实是一种即兴的诗歌。哭丧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某种调子将自己想要说的话喊出来,哭丧哭得动情的人,连毫不相关的旁观者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这不就是诗歌吗?试想一下在古代,人类刚掌握语言不久,人变得善于表达。亲人的离世对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对动物也是,狼会哀嚎,鸟会悲鸣,但只是单纯将胸中的情绪发泄出来,而人类因为掌握了语言,除了呼号之外,还会将他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单纯的呼号,令旁人难以共情,而如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哭丧,声声血泪,字字苦闷,将死者的音容笑貌,将生者的留恋哀思具体地表达出来,难免触动旁人自己的心弦。语言的魔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说到语言的魔力,祭文是一种更完善、更优美的语言,为什么祭文念出来的感染力没有哭丧本身强呢?这是因为,祭文是念出来的,而哭丧是唱出来的,唱的节奏感很强。无论是语言还是音乐,要想震撼人心,一定要把握节奏感,而这个节奏感是跟人的生理息息相关。无论是说话还是吟唱,因为人的肺活量有限,有发声必然要有收声,有高音也必然要有低音,如何调配、安排发声、收声以及高音、低音,这就是节奏。而判断节奏的好坏,说白了,是依据人的心跳。所谓的音乐节拍就是模仿人自身心跳的节奏,舒缓的节拍模拟了人平静的心跳频率,激昂的节拍模拟了人剧烈的心跳频率,人听了特定的音乐节拍,心跳频率也随之改变,心跳频率改变,则人会进入特定的情绪;同样,音调的高低变化,则能让人在情绪的高峰和低谷不断变动,使得人心驰神摇。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古人在说话的时候,发现特定字句的组合,会使语言带有一种感染人心扉的魔力,这也可以称之为“咒语”。但古人一开始没有对音乐有这么深的认识,因此这些古人就搜肠刮肚地将一些字句排列组合,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有魔力的语言,当然,还要有意义才行。古人不仅搜寻、组合这些语言,而且还将这些语言用特定的方式唱出来,以强化它的魔力。而这些语言,就是最早的诗歌了,这种唱的方式,我们后世称之为“吟诵”。
说了这么多,又是哭丧,又是咒语的,难道这就是诗?是的,最早的诗就是那些由能通灵的巫医或部落的首领传承下来的。他们在吟诵这些原始的诗歌时,往往能感觉到自己与自然或者先祖产生了沟通,而听者也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大自然或者老祖宗的威严和慈爱。事实上,诗经中的“颂”就是指的这种歌颂上苍、怀念先祖的诗体。一直到周朝以后,诗歌的功能才从单一地祭祀作用渐渐分化出各种题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类型。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诗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诗与歌不同了呢?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是歌的文字,而歌是唱出来的诗。诗就是有韵律的文字,韵是声调,律是节奏,诗本身就是歌,一首好的诗,光是念出来就是有韵律的,念出来就是在唱,念和唱其实是一回事,这就是诗的魔力。但随着中华文明的演化发展,语言渐渐地变得与古代不一样了。
秦统一六国后,并没有要求六国说秦话,但要求六国写秦书,于是中国的文字相同了,但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不同,在当时,《周南》的诗就应该用周南地区的方言来念,而楚辞则应该用楚国的方言来念。到了魏晋南北朝之际,北人衣冠南渡,原来口音不同的人们混居在一起,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中国的口音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原来有韵律的诗歌变得没有韵律,那些念出来就带有的魔力消失了,于是诗就仅仅变成诗,而新兴的按照当下语言习惯的新诗歌就代替它们成为了新诗歌。自此,诗和歌开始逐渐分离,那些以前的诗实际上已经死了,它们剩下的尸体就是古诗(古体诗)。有人说古诗不押韵,其实他们错了,古诗虽然不如近体诗一样押韵的要求很严格,但任何优美的语言,都是押韵的,因此古诗中的大部分句子原本都是押韵的,这样才符合创作的初衷:只有不断重复同一个韵脚,诗歌才容易激荡听者的心魄。之所以现代人觉得古诗不押韵,其实就是因为口音的变化,使得原本押韵的字变得不押韵了。
龟虽寿
作者:【汉】曹操
神龟虽寿(shou),猷有竟时(shi)。腾蛇乘雾(wu),终为土灰(hui)。
老骥伏枥(li),志在千里(li);烈士暮年(nian),壮心不已(yi)。
盈缩之期(qi),不但在天(tian);养怡之福(fu),可得永年(nian)。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人还来不及缅怀它们,就到了唐代,工整的格律诗大行其道。格律诗是特定韵律的字词的组合,所用的字词在音韵上也特定要求,不仅在押韵、平仄上,而且字数、词性上也有特定要求,在篇式和句式上还有严格的要求。所谓的要求,说白了,就是古人对韵律的研究上了一层楼,这种精心的安排,完全是为了将格律诗说出来比唱出来还好听,让诗歌更具有魔力。从古人留下的格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精心雕琢的痕迹。也就是说,诗的本质是韵律,对仗工整是唐以后才开始的。然而流行格律诗的唐代,是诗歌最没有“好好说话”的时代。正是格律诗的大行其道,唐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最终将格律诗的题材和优美的字词组合几乎发掘殆尽,这也预示着未来诗歌的发展必然脱离格律诗的窠臼。
锦瑟
作者:【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正在格律诗如火如荼的同时,又有一种新的韵律体崭露头角,那就是“乐曲”,记住它,它就是近体诗的掘墓人。在以前,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有文字的,而在韵律学发达的唐代,人们甚至研究并发扬光大了古已有之的“乐曲”,比如《霓裳羽衣曲》等等。乐曲是没有文字的纯音乐,这在以前是难以描述和记录的,但后来人们掌握了宫商角徵羽的记音方法,这使得没有文字的纯音乐的记录成为了可能。但曲在此时还不是主角,主角仍是格律诗,曲的真正开花结果,是宋元之际。
唐宋之交又经历了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以及北人南渡,因此宋诗借着唐诗如它的前辈一样失去魔力的机会也小小发挥了一把,但这也是强弩之末了,因为宋开始,写诗居然有要求押古代韵的,押了古代的韵,用当时的语言念出来肯定减少了很多魔力了。这使得诗的表现力大大下降,诗不能歌,则仅仅成为了纸上的玩物。另一方面,由于格律诗对字词本身韵律的发掘殆尽,而曲又经历了长期的开发和积累,终于在宋代生根发芽。宋词就是先有曲然后有词,宋词的创作被称为“填词”,即将符合特定韵律的字词填入曲中唱出来。当然,这些字词的押韵、平仄等等要求都很高,而且字数、词性都必须一致,可以说,宋词只是跳出了格律诗的律,还远远没有跳出它的格。但不要忘了,曲本身也是有韵律的,在有韵律的曲中填入韵律要求更高的字,完全是多此一举,这无疑是在自掘坟墓。因此,宋词的繁盛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就这样,本来在唐代已经毁灭的诗,改头换面,又借着曲的力量小小复活了一把。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到了元代,元曲真正让字词脱离了格律二字,虽然元曲表面上还讲究字词的押韵、平仄等等,但实际上因为曲的表现力已经远远超出文字本身,乐曲发展到元代,它的魔力已经比语言强太多,说的不可能再比唱的好听了。因此文字的韵律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只要唱得有韵律,就是好的。这样,元曲一方面在引入了大量新乐曲,另一方面在文字创作上更加随性,其表现力与宋词不可同日而语,逐渐发展为长篇有情节的剧本。此时是乐曲驾驭了文字,而不是文字驾驭了乐曲。我们后人单单看元曲的文字,可能感觉不如看唐诗宋词,但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诗一般不配曲,而词、曲都必须配曲。如果让我们置身于那样的年代,到酒馆茶楼点上那么几首,我敢肯定,你会为元曲亮灯。至此,中国古典的韵文——诗正式从文学创作的主角上退了下来,不过它也没老老实实地安度它的晚年生活:明清时代,偶尔有几首还不错的诗,算是它老人家神来一笔、老顽童一样地露了一下脸。
桃花庵歌
作者:【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所以,回答我:诗是什么?
诗起源于歌唱,繁盛于文字,衰落于乐曲。上面说的是古诗,那么现代的诗是什么?是现代诗吗?我觉得不是。人类自从听过优美繁复的乐曲之后,那个单纯地依靠诵读文字就能感受到魔力的时代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正是不少人嗤之以鼻的现代歌曲:流行的、摇滚的、民谣的、古典的,只要配上乐曲的,都是诗。当然,有人说,很多歌曲写得狗屁不通,那也叫作诗?没错,乾隆他老人家坐拥上万首狗屁不通的诗歌原创IP,他也能自称在作诗,我们这里有些人也就作个几十首几百首烂歌,怎么就不能算作诗呢?
西湖咏雪
作者:【清】乾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试想一下,周璇、白虹、姚莉等人的初试啼音,犹如关关蒹葭之声;郭兰英、李谷一如汉乐府般豪迈、婉转;罗大佑等校园民谣的崛起,又像建安三曹,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而四大天王又何尝不像当年的初唐四杰,风光无限;周杰伦不也是如同谪仙人李白一般如日中天;那些自己唱得虽然不佳,但填词作曲神来之笔的黄霑、李宗盛等人,可以说是现代的柳永、苏东坡。
沧海一声笑(粤语版)
作者:【现代】黄霑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由于乐曲的崛起,人的“魔抗”提升了,自己拿着歌谱唱着那些优美的歌曲,已经不足以让人心驰神往了(事实上,在唐宋时期,教坊的流行也已使诗人与歌手的身份分离了,这也是拜乐曲的崛起所赐)。人们为了感受歌曲强大的表现力,不得不听歌手亲自演绎。歌是由词、曲、唱三部分组成的,在分工更为明细的现代,个人已经难以独立完成全部的词曲唱这三部分了,有人会唱不会写,有人会写不会唱,更何况还有MV这样新兴的视听多媒体,这使得诗人的身份在现代被分为多个部分。歌曲的核心是词和曲,这样作词和作曲者就如同当年的诗人,歌手、舞者、音效等更倾向于承担表演者的身份,即向听众、观众表现歌曲的人。
现代的诗歌,起源于抒情,糜烂于情爱,觉醒于责任,最终趋于多元化。时代一直在改变,而诗人们从未停止过创作。
所以,回答我: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