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民本 杨怡 18608559455
影视与人类学的联姻,始于静态与动态的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了拯救濒危文化与文明,西方人类学家利用影像技术拍摄记录并保存了大量异文化资料。
1896年电影出现了,电影从诞生起,人类学家很快便表现出了对影像的兴趣,卢米埃尔兄弟最初利用了的电影拍摄了一些如实记录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段,这时起,电影就有了记录真实生活的意义和观察的意义,也注定未来人类学与影视的结合。
早期人类学家发现电影的时间与空间意义,使得影像比其他工具更易接近现实生活和观察的原貌,电影也因此成为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实践的一个极佳的资料收集和存储工具,哈登、斯宾塞、博厄斯等人也尝试在自己的田野工作中使用电影机的拍摄。但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受传统的人类学经典理论的局限,加之影像技术的发展还远不如之后,以及电影机械成本太高,电影之于人类学的价值并无法完全被体现出来,而使人类学家真正认识到电影与人类学结合的可能的是玛格丽特·米德和贝特森。
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与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出发前往“巴厘岛”,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期间,两人进行的“巴厘影像”研究项目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影视人类学学科建立的萌芽,两人也被视为影视人类学的先驱。米德与贝特森在此次调查中,实践了电影与照片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新途径,表明了影像对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的优势和潜力,更是开拓和革新了人类学研究方法。
“巴厘影像”研究被认为是影视人类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有意识地将电影和照片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学家也第一次明确地把电影拍摄作为田野研究的目的。米德和贝特森的这次研究在人类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
二战以后,前工业文明缔造的殖民体系纷纷瓦解,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人类学的经典理论范式面临时代变化的重大危机。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兴起。
19世纪50至70年代在米德的提倡科学主义范式的影响下,约翰·马歇尔、蒂莫西·阿什、阿森·巴利克西等一批熟悉影视技术的年轻学者先后加入影视人类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套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系统,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先驱者。至1973年,影视人类学正式成为了人类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