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武陵山大道”改名的事情经媒体轮番热炒,终于引起了广大吃瓜群众的热情,纷纷摩拳擦掌,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名狂欢中,不亦乐乎。
那么,“武陵山大道”竣工在即,为何突然要来这么一场改名运动呢?据媒体说,这次改名会议是由市人大代表提议,市人大代表、省党代表、省劳模、有关专家学者、职能部门、市民代表、媒体代表、自媒体代表、市民政局局长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观点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以田贵君、金克剑等有关专家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武陵山大道”符合命名规范、尊重历史、体现文化内涵等方面,完全没有必要再更改。另一派则以市人大代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特邀研究员刘云,湖南省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袁谋文,湖南省劳动模范邓道理,武陵源区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彭斌及旅游从业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武陵源与武陵山是不同的概念,应该改名。
至于改什么名字,又产生了争论,什么“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大道”“冠中大道”“核心景区大道”“贺龙大道”“杜心武大道”“武陵源大道”“张家界大道”……等等,还有人提议叫“武大路”(纳尼?武大郎?)。在网络上,有人提议将这条路的命名权转让给企业,谁出钱就用谁的名字,这其实并非明智之举,也有前车之鉴。比如哈药集团出资1000万元冠名的哈药路,兰州以刊物《读者》来命名的“读者大道”,南京以卷烟厂和南瑞集团命名的南烟路、南瑞路等等。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很大弊端,因为一旦命名的企业倒闭了或是发生了重大负面事件后,这样的命名就会成为整个城市的尴尬。
综合这几天媒体的报道来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张家界大道”和“武陵源大道”两个名字上。认为应该叫“张家界大道”的人认为,张家界的旅游品牌辨识度最高,又是城市名称,以张家界命名既可以提升旅游知名度、辨识度,又能体现这条路的重要性。而支持改成“武陵源大道”的人则认为,武陵源作为张家界的核心景区,是“三星拱月”中的月亮,核心地位不容贬低,这条通往武陵源的路自然应该叫做“武陵源大道”。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近年来,随着天门山景区和张家界大峡谷景区的“边缘崛起”,风头似乎盖过了武陵源核心景区,于是出现了一种“武陵源被边缘化”的论调。批评者认为,武陵源核心景区在营销手段上陈旧落后,景区在内容创新上也乏善可陈,以至于很多游客只知道张家界天门山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根本不知道张家界的核心是武陵源景区。这种论调尤其让武陵源方面焦虑,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张家界”“武陵源”名称“套中套”带来的辨识困境,造成了武陵源浓郁的的危机意识。这次“武陵山大道”更名,对于武陵源而言,目的再明显不过——命名一条“武陵源大道”,向世人昭示武陵源景区的核心地位不容动摇。
不过在我看来,“武陵源被边缘化”不过是个伪命题。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张家界是什么?张家界是以武陵源景区的峰林景观为旅游资源基础的旅游品牌。如果没有三千峰林,张家界就只是大庸县,其它周边景区也将不复存在,甚至凤凰当年都不会开发,说“武陵源被边缘化”不过是杞人忧天、妄自菲薄罢了。前几年还有人说,凤凰古城把张家界边缘化了呢!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很多游客的关注点被天门山景区和张家界大峡谷所吸引,真的是因为武陵源核心景区营销不行吗?这其实是误解。要知道,无论是天门山景区还是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本质上是人造工程景观,真正吸引游客的,绝不是凭借自然禀赋。而武陵源核心景区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核心优势就是三千根石峰,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形态。人造的景观可以红火一阵子,自然的却可以留存亿万年。武陵源作为自然景观,再怎么营销都没有办法在短期效益上与周边崛起的人造工程景区抗衡,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大造人工设施的想法蠢蠢欲动,却很难实施,就是因为武陵源核心景区的自然资源是极度稀缺而不可再生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张家界可以没有天门山,没有大峡谷,但不能没有武陵源。
当然,还有人会说,旅游就是要产生效益,三千峰林不卖成钱又有什么用?这种短视普遍存在于官方或民间,在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上,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几贯铜钱。试问,武陵源核心景区的进山人数还少吗?赚的钱还少吗?打着“旅游效益”旗号贱卖张家界、破坏张家界的事情干得还少吗?“留得方寸地,待与子孙耕”吧。
这次“武陵山大道”更名之争,在我看来,透露的正是这样一种焦虑心态,当“武陵源被边缘化了”成为诱发焦虑的源头,另一波破坏核心景区的行动正在暗中涌动。相对于“创新”,武陵源更应该做的是“守成”。至于你要问我“武陵山大道”到底改什么名字好,我只能说,改什么名字都没办法改变张家界景区的格局,你们高兴的话,不如划拳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