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有着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还有人类学和灵长类动物学学术背景的新手妈妈,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挫败。
她正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中心岛在寻找合适的“学区房”。
曼哈顿被当地人分为上下两区,上区又根据中央公园的分割,被分为上东区和上西区。
“上东区”有着很多优秀公立、私立学校,以及有很多下城区没有的儿童服务:童装店、幼儿美容院,以及方便带孩子用餐的餐厅。
夫妻俩经过比较和筛选了附近所有小学之后,准备送孩子去第六公立小学。
为了能让孩子有上公立学校的资格,他们能够选择的房源被紧紧控制在很小的一块地区中。
每当跟别的妈妈透露上公立学校的打算之后,那些妈妈都会集体安静三秒钟。
直接的人会劝说她“别闹了,你得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大家的孩子都是念的私立学校。”
这是《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新手妈妈薇妮斯蒂遇到的难题。
她在纽约居住了十多年,只觉得如鱼得水。
结果当了新手妈妈没多久,才发现仅仅是选择学校这件事,就愁坏了不知道多少个光鲜亮丽的女性。
和国内一样,很难想象,越有钱的人,在孩子教育上遇到的纠结越多。
而富豪和顶级富豪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让自己的孩子上什么幼儿园。
1
一张30多万元的凭证
依旧供不应求
你肯定听说过“常青藤”盟校,耳熟能详的有:
盛产虎妈的哈佛大学,培养出美国五任总统的耶鲁大学,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胡适的母校康奈尔大学……
但你可能没听说过“常青藤”幼儿园。
要知道,在纽约最富有的年轻爸爸妈妈中,没有几个是不知道常青藤幼儿园的存在的。
“常青藤幼儿园”的根,出在美国最顶级的高等教育身上。
美国顶级大学的招生并不依据一两项指标来评判学生,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虽说是美国高考,但在招生办眼中,分数只是众多测评指标中的一个。
毕业学校、体育特长、竞赛成绩、工作经验、科研成果乃至社会影响都是他们所看重的。
教育市场也是人情市场。
不止人和人之间有感情,学校和学校之间也是有联络的。
某几家托儿所的所长认识再往上的学校校长(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八年制学校,或是到十二年级的十二年制学校)。那些校长之间关系很好,有办法把学生送进“好大学”……此外,很多托儿所和再上去的学校,都有很方便的“兄弟姐妹条款”——只要你有一个孩子进了某所学校,你其他的孩子以后几乎一定都可以进。
——(摘自《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几乎要到申请一次,轻松一生的程度了。
所以幼儿园的竞争,激烈得可怕。即使学费高达五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万)一年——比真正的常青藤大学还要高,还是有源源不断的家长怀中揣着报名表、家长亲笔写的推荐信、孩子的特长说明,争先恐后地往招生办中“挤”。
入学率是最能体现竞争的:
圣三一幼儿园是纽约顶尖的私立幼儿园之一,录取率是10%。60个左右的席位,有642位申请者争夺。
霍勒斯曼幼儿园每年平均会收到346个申请,而学校只开放了36个入学名额。
康奈尔大学的录取率也是这个水平。
除了正式递交报名表,埋头针对每一个幼儿园写独特的申请书,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特点,带着孩子通过幼儿园的两道或是三道面试之外,纽约曼哈顿上区的父母们如同八仙过海一般,各显灵通。
一个幼儿园的高管曾经透露,自己的信箱中收到过家长塞进去的礼物、介绍书;有的家长托人为幼儿园捐赠大笔资金,还有的直接给幼儿园的在任官员打电话,攀起私交。
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上个幼儿园。
商业内参2017年的数据揭示,不记金钱地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培养到精英大学一共需要170万美元。
这分解下来,有依有据:
学前教育84,900美元;
基础教育1到4年级156,400美元,5到8年级164,990美元;
高中157,600美元是四年的学费,加上104,000美元周末找到私人辅导教师费用。
除此之外,课余生活也要花钱。
29,870 美元的钱用来补习音乐和艺术,104,000美元用来学习一门外语,56,600美元花在和运动队出门旅行上。
之后还有大学辅导费用,申请咨询费用,申请学校的费用及大学四年学费。
这么看来,爱马仕、香奈儿、游艇都不算什么,最奢侈的行为是一路送孩子从精英幼儿园上到常青藤。
2
投入直接决定教学质量
1916美元(约合1.3万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是912杯星巴克的中杯黑咖的价格,是239张达美乐比萨,或者是1916本练习本的价格。
反正听起来挺多钱。
这也是波特兰大学下一学年将会上涨的学费数额。
不得不承认,优等教育的费用的确很高。学校方面为这4%的上涨做了详细解释:
学校宿舍的房租要上涨(全部宿舍满员),学校食堂的用餐费用也要上涨3.9%,还有各项可变费用在不断地上涨(教师工资、教学用具等)。
为了保持教学水平的持平甚至是提升,学校不得不收取更高的学费。
不仅是私立学校在涨价,公立学校的教学支出也并不低。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州政府决定给贫困家庭的高中生提供一顿午饭。结果这成本算下来,竟然要花费46.4万美元。
也是最近一个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摩肩擦掌准备在教育上做做减法,节省成本。
方式是裁减教师的数量。如此一来,教室中学生的规模不得不扩大。
加拿大公立学校的课堂大小大概在24人左右,若是实施了这个方案,可能会激增至40人。
这样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
要知道,所有有着优秀教育的私立学校都有着“小课堂”这一个特点。而芬兰,世界上教学质量最高的国家,一个课堂平均的学生数为14人。
降低成本只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一分钱一分货的老话在教育领域一样实用。
3
别人去星巴克的时候
他们得去“家教俱乐部”
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真实的课余生活是什么样的,“俱乐部”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明一切。
在格伦科,美国最富有的小镇之一,下午三点钟,小镇上的中学刚刚放学。孩子们像波浪一样涌进星巴克。4美元的柠檬水或热巧是他们最常点的东西。
然而在这一大群孩子的背后,有很少的几个交了每月250美元的会员费,去了一个自称是“世界第一所补习俱乐部”的地方。
在这里,8-12年级的孩子们在舒适的座椅、沙发和坐垫上扎堆学习,下午四点半还有助教来回巡视,解答疑问。
大人去俱乐部是去社交玩乐、打牌喝酒的,孩子们去俱乐部是去补习的。
1950年有实验证明,富人家孩子面临的困难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少。这个实验导致社会关注焦点集中在了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上。
然而50年后的21世纪,当实验人员再次测试家庭收入和孩子压力是否有直接关联的时候,结果跟预测的完全相反:
富人家的孩子们反而有强的趋势去患有焦虑、抑郁、感觉平时压力极大等心理疾病,甚至还有被虐待的可能。
很大一部分要归根于生活中学业的紧张。不仅学科成绩要优秀并且而稳定,体育活动不能少,不能随意向外人求助,因为家庭面子不能丢。
4
越是光鲜亮丽的东西
越需要心血去维系
富人家的孩子令人艳羡。
他们西装革履,出现在生意场上,行走在华尔街中。谈吐得当,身材健硕或是苗条。我们难免存在这样的猜想:他们的成功多半应该归结于家庭的资产,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轻松借着父母的能力进入到上流社会之中。
可是,当下越是富贵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愈是严苛。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止是他们自己,还有家族,甚至还有家庭所管理的企业。
这些孩子从5岁开始就进行着严格的训练,进入贵族幼儿园的第一天就是进行压力测试。
要在平日中午睡的时间强制他们不许睡觉,还要学习或者跟小朋友进行强度很高的合作和交流。
若是哪个孩子表现出一点不耐烦被辅导老师抓住,这个孩子很有可能被拒之校外。
从5岁就开始管理自己的情绪,到18岁成功进入常青藤大学。其中父母和孩子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这是我们平日中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背后的故事。
与我们一贯以为的享乐主义不同,所有光鲜的维持都花费了巨大的力气。
同样,那些吃下学习的苦的人,即使生活的苦还在,意义也会不同。
虽然不得不承认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越难越难,生活的苦客观上限制了学习的条件;
但在命运面前,知识带来便利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