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我们提到梦想时,都会自嘲一笑,那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梦想能吃吗?梦想能让我在北上广拥有一套房子吗?梦想能让我的实际生活有所改善吗?
不,不能,这些可能都不能帮我们做到。
但是梦想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于它在大多数人心里都处于一个无法替代的地位。
《星空日记》里这样说道: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
确实啊,没有梦想,生活就是无缰的野马,看似无拘无束,实则放纵无序;就是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就是黑云密布的夜空,没有星月的指引,一片迷茫。
而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那么,在周星驰眼中,梦想,到底是什么?
壹.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1962年,周星驰出生在香港九龙穷人区,一家人在那里艰难的生活。7岁时,父母离异,他和姐姐妹妹一起在单身母亲的抚养下成长,本就艰难的家庭,此刻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周星驰从小见惯了人情冷暖,也更加的懂事。
周星驰少年时的生活大多数底层人家的孩子一样,艰难而平平无奇,但在他十岁那年,一个人彻底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时周星驰与母亲凌宝儿去看了一生中第一部电影,《猛龙过江》。
无论是电影里李小龙那凌厉迅猛的动作,还是他那让人血脉喷张的吼叫,无不让周星驰为之深深着迷。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有了拍电影的想法。
但母亲似乎并不认同周星驰的想法,说道:“儿子,你平时三天都不说一句话,怎么当演员啊?”
十一岁的周星驰靠着捡废品攒钱去买李小龙的电影票,后来他在电影院认识了同样喜欢李小龙的梁朝伟,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了好朋友。
他鼓励梁朝伟和自己一起报考无线,而这,也是周星驰自己对梦想做出的第一次尝试。
而当结果出来后,幸运之神却并未眷顾这个逐梦的孩子。
梁朝伟录取,而他自己,却落选了。
据后来他的母亲凌宝儿说,那天周星驰回到家就冲到房间里拿被子蒙着头抽泣。那段时间他放弃上学后每天早出晚归,一天做着好几份零工,同时也坚持着当演员的梦想,准备下一次的考试。
母亲看他如此坚持,也就没再说什么。
正如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说的那样,我这辈子已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我实在太累了。
周星驰在这条逐梦的路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即使是后来他考上了无线,也并没有得到成为一个演员的机会。在他还在《430穿梭机》节目做一个名不见转的小人物并且受到非议之时,和他同时报考无线的梁朝伟早已是TVB力捧的五虎将之一。
但小人物总会有自己的奇迹。——这也是周星驰后来的自述。
就好像尹天仇和柳飘飘的那两句对话一样:
——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1998年,周星驰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机,凭借参演李修贤导演的《霹雳先锋》,一举获得了第二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在颁奖人念出获奖者是周星驰先生时,他不敢相信的问着身边的人,是我吗?真的是我吗?
直到周围人确定的向他祝贺时,他才惊喜的相信真的是自己获奖。
之后几年,他又陆续接演了《赌圣》,《逃学威龙》,《家有喜事》,《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等一系列票房大卖的电影。
那个时候,周星驰就是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
梵高说: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或许于周星驰而言便是这样,他梦想着演戏,他也演着他的梦想。
正是有着对梦想的执着,对梦想的坚持,才造就了他此时的成功。
贰.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说起周星驰,可能人们很容易便会想到他在大话西游中的那段经典台词。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大话西游这部现在被奉为经典的电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情感理念和表达方式),在刚刚上映时,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在《唐伯虎点秋香》结束之后,周星驰不再满足一味地迎合观众来搞笑。
1995年,他与刘镇伟创作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大话西游》,可是命运又跟周星驰开了一个玩笑,电影上映后票房却是异常惨淡。
观众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我们去看周星驰的电影是要笑的呀,是为了开心嘛,可是为什么我是哭着出来的?
人们总是习惯在自己固有的观念中思考问题,一旦打破了这种固有思维,他们就会下意识进行否定甚至是谩骂。
后来周星驰回忆那时的事情说:“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大家都觉得那是喜剧。”
而这对当时如日中天的周星驰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他害怕了,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中。一下子从云端跌落,仿佛打破了他之前所有的神话,之前的努力如今却成了一场笑话。
我记得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请他在照片上赠言留念。有那么一刻,周星驰流露出难过的表情,然后歪歪扭扭的写下一行字: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是啊,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或许在周星驰陷入自我怀疑时,正是这句话支撑着他重新回到了逐梦的路上。
功夫不负苦心人,1996年,周星驰终于凭借着自导自演的《食神》,重新站在了香港影坛的巅峰。
之后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喜剧之王》更是夺得了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功夫》,《少林足球》等,亦是风靡一时。
据母亲凌宝儿回忆说,那时有一次她去参加意大利米兰艺术展,刚出车站就看到一大幅儿子的海报,她当场就哭出声来。她没想到的是,儿子不知不觉中名气都已经传到国外了。
凌宝儿是看着儿子对于电影付出的努力与坚持的,她知道儿子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到底有多么不容易,周星驰所经历的坎坷与起起伏伏,她这些年都看在眼里。
苑子文和苑子豪在《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中写道: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都会遇到挫折,熬不过去就不配得到更好的未来。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若是周星驰当时自己没有重拾信念,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无厘头喜剧之王。
有人遇到挫折时退缩,有人遇到挫折时克服;有人把挫折当绊脚石,有人把挫折当垫脚石;有人视挫折为魔鬼避之不及,而有人却视挫折为经验值不断升级。
挫折就一种,人却千奇百怪。坚韧在此时便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叁.有过执着,放下执着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有消息爆出周星驰与老搭档吴孟达闹翻。果真是人红是非多,之后各种对周星驰的不利言论便纷纷出现。
说他霸道独裁的有,说他性格古怪的有,说他难以相处的也有。
总之此时,无论是合作过的或是没合作过的,都会对他评论几句,而这些评论,几乎是清一色负面形象。
但或许是见惯了人情冷暖,经历了世事沧桑,此时的周星驰,已经不是那么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了。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别人只会在乎你做了多少,从不会在乎你说了多少,所以,我宁愿做,也不愿说。
确实,无论外界对他如何诋毁如何声讨,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也去不发表任何看法。
反而是多年以后老搭档吴孟达主动对当年的事做出了解释:
周星驰那个时候邀请他出演,后来吴孟达把5到7月的档期留给了他,但当时2003年发生了非典事件,电影就推迟了,周星驰再找吴孟达的时候,他便没有了档期。
当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星驰拥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之后有很多人都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周星驰是个内心情感及其丰富的人,只是不容易表达出来而已。他并不独裁,顶多是自我一点,这是每个导演都会有的主观性。——刘镇伟
他身边的确很多人怕他,但我看到的是他很照顾人。我叫他星爷,他也开玩笑叫我邓总,我们拍戏时,总一直傻乐。——邓超
他人超好,很照顾我,他是工作认真的导演,也是专业演员。有性格的人,是天才的人,可能有很多人对他有误解,又导又演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无所谓。——张雨绮
他自己则说:我本是这样,永远相信童话是真的。
是啊,周星驰脑海里住着一个孩子,电影就是他的一个玩具,孩子想要什么,就想要去拿。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
可是如果对电影精益求精算错的话,他确实错了;对演员在演戏上要求严格算错的话,他确实错了。
在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中,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就运气不好。
——假如可以再重来的话,我就不要这么忙了。
——突然发现我现在已经是五十岁,有些事情我好像还没有好好的做过。
——人总会有变化,就随着经历和年龄这些。
——一万年确实太久了,所以就别等那么久了,就有什么事情马上要做。
柴静后来说到:这个片子中,我们分两次采访了周星驰,那是因为第一次结束后过了二十天,周星驰联系说,希望能够补一次采访,见面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对第一次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希望我能原封不动的再问一遍当时的问题,让他在回答一次,他说二十天来,他一直在努力的练习普通话,认为自己会表现的更好一些。这就是周星驰,他会在某些事上执着力求完善,也往往会不按常理行事。这样的性格带来的褒贬自任人评说,得失也自在人心。
确实,那么多年过去,星仔变成星爷,最初的喜剧之王已不再年少,所谓的得失褒贬,在他看来,可能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正如《西游伏魔篇》中说的那样:自己痛过,方知众生痛。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纵观周星驰这么多年的电影之路,起起伏伏,或褒或贬,或得或失。执着于梦想,最后看淡名利。真正演绎了梦想,这一条注定一人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