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书喜欢看小说,不喜欢看随笔、散文、杂记等,虽然内心一直渴望看点心理学、互联网、散文、随笔、杂记或自传等方面的书,但每看几页,感觉枯燥乏味,总坚持不下来。
但有位作家的书读起来则不一样了,该书属于自传,历时六年完成,用通俗却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作者成为小说家前后事件的同时引入了一些人生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写作者,那么你可以从书中得到关于如何写作、如何坚持写作以及如何看待获奖等问题的答案。
如果你仅仅是该作家的爱好者,那么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他,找到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受欢迎的答案,而这无关乎国界。
如果你刚好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那这本书会在教育学习问题上给你答案。
这本书名叫《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作者是著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先后经历结婚、工作、毕业,讨厌进公司的他,和太太一起在三年内同时打好几份工,攒钱并举债开了一家爵士乐小店,曾贫穷到在寒夜里搂着几只猫咪互相取暖睡觉。
一直到二十九岁,几乎从早到晚干体力活,但一有空暇就捧卷阅读,然后开始写小说《且听风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经过阅读作家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感触颇多,钦佩于他的思维,闲来将这本书中关于他回答要成为一个小说家,需要什么样的训练和习惯等问题,经过整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第一:要多读书。趁眼睛健康,时间有余,将优秀的、不优秀的小说一本本读下去,以了解更多的故事,这是成为小说家必备的基础体力。
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第二: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针对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认真观察,深思细想,反复考虑,不着急下结论,把来龙去脉当作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记录下来。
很多人感叹:写小说,哪有多少东西可写?没东西可写?那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写任何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上面观察、思考的事件拿出来构建,重点掌握素材组合方式,变换思角,转换思维去发现、撷取和使用素材。
基本框架是将记录的零星小插曲、意象、场面、语言等,不断地扔进小说这个容器里利用逻辑、文坛手法进行组合。
利用有限的素材去构建无限的故事,凭借手头现有的东西全力以赴,坚持到底,就如同同样的八十八键钢琴演奏,和弦的乐响却因人而异。
村上春树也在书中描述了自身的写作经验:从没有任何东西可写的境地出发,到引擎发动起来之前会相当艰难,不过一旦载体获得了驱动力开始向前行驶,之后会变得轻松。
他刚写完《且听风吟》,自己读了都觉得无趣,他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写小说的才能,但又觉得自己从出生就没写过小说,不可能一提笔就有杰作,一心想写高明像模像样的小说不可能行得通。
因为热爱,他寻找新的思维方式,暂且放弃稿纸和钢笔,然后尝试“不同寻常的事”对小说进行修改,尽快小说情节还是相同,但表现手法相异,处女作《且听风吟》这本书最终获得《群像》新人奖。
反思自己写文章,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多写文章,写出的文章哪怕自己都觉得不好,但为了有活跃度,硬着头皮推送文章。
很多时候功利心多一些,缺失的是沉淀、思考,喜欢用写作表达自己却不肯花心思花时间去创作,去为写好的文章而改变思维,做出一些努力。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工作有了一些想法,想做出一些改变,但顾虑重重,首先权衡的是我能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存在的风险有哪些,万一做不好怎么办……,给自己设了很多限,画了很多圈。
而村上春树凭借对写作的热爱,迫使他敢于破釜沉舟,冒着坐吃山空的危险,利用仅有的积蓄到国外专心写作;无论多忙,持续的阅读和观察成为他写作的素材;深度的思考力和多角度的思维组成他写作的手法,三十年如一日的跑步锻炼成为他写作的持久力。
他似乎从一开始就只是热爱,不为名利,却持续做到爱好和名利双收,其实无论何事,真的是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
2018年向村上春树先生学习,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同爱好写作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