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从食堂出来,发现灰色的天空若有若无地飘下零星的雪粒,似乎在提示着圣诞节的来临。在这样的时刻,有一本书特别适合推荐给朋友们,那就是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十二个圣诞故事》。
故事,往往是讲给孩子听,但是,这十二个圣诞故事更多是讲给如你如我一般,脚步匆匆的成年人。
《十二个圣诞故事》由十二个短篇小说组成。为什么是十二篇呢?作者说,十二篇故事写给圣诞节日季的十二天。一天一个故事,不知不觉中,假期就在书籍的陪伴中度过了。
因为圣诞往往和奇迹相关,这些故事也都充满了想象,即便发生在现代都市男女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梦幻和童话色彩。
就拿第一篇《圣诞精灵》来说吧。
一对儿步入婚姻数年,感情日趋平淡,甚至有些隔膜的夫妻,圣诞夜装了满满当当一车过节的物品,再没有多余的空间,以至于妻子的胳膊都要放在窗外,他们是准备去郊外过节的。
路上,妻子注意到一个被锁在商店橱窗里的自称精灵的小孩儿。要救她、带上她就必须扔掉一些东西,妻子没什么,丈夫却不很情愿。而奇迹也自此展开。
他们路过一片森林,遇到驾着雪橇的圣诞老人,只是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派发神秘的圣诞礼物,而是在收集人们生活中囤积下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日益过剩的东西,然后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见到他们之后,圣诞老人张开口袋。妻子说,全给他。丈夫还是留了一些。精灵说,把你害怕的全给他。
丈夫把剩下的东西也放进那条看起来不大却能装下所有的口袋。他后来说,他发现如果所拥有的都在,而唯独妻子不见了,那才是他最害怕的。
当卸下所有,夫妻两个反而回忆起最初相爱但却什么也没有的日子,反而注意到了林间结了果实的常春藤上的露水。
因为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总是离不开各种精心制作的美食,所以,在每个故事之后,作者还都特意附上了一种圣诞美食的记忆及其做法,让你在阅读时心生向往,希望有机会得以品尝,甚至有亲自下厨尝试的欲望。
不过,作者是个感性的人,写的并不是那种精确到克的食谱配方,更像与食物有关的现实中的故事。如果想按她的说法做出完美的效果,可能还需要多次摸索尝试。
其中一篇写到她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住过一段时间,店主的慷慨、热情、体贴让她得以疗愈情商,平复心绪,恢复创作。店主的华裔看护红圣诞节为客人们包过饺子。关于饺子,她写到:
饺子的面团不能太软,不能太硬。如果太软,就多加面粉。太硬或太干,就多加水。
不会做的人看到这些大实话肯定摸不着头脑。但是,珍妮特说,这差不多就是我的方法,别太焦虑,做饭全靠眼睛、食物的质地和味觉。的确,经常下厨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更多的是凭感觉。
去年圣诞前夕,我们正在德国,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大街、商场自不必说,工厂、车间、办公室也是如此。当地朋友带我们去圣诞集市体验,每人一杯热红酒,在寒冷的夜晚暖手暖心。之前还被提醒可能会不习惯其中的肉桂味,我却没有丝毫不适应,只感觉是很好喝的饮品。
翻开这本书,从目录中搜寻,竟然也发现了热红酒的做法,没想到红酒之外的配料除了肉桂,还有生姜,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插满新鲜丁香的新鲜橘子。
作者说,热红酒更像是一道咒语,一只盛着深色液体冒着热气的锅,不管是看起来还是闻起来,都像是女巫调制出品。难怪它那么有魔力,让本不爱喝酒的我没有把它当做酒,十几个人中第一个喝完,完全没有平日淑女的样子。
我读这本书差不多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之后又读了作者的另外两本更有名的作品——《桔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书名即带有浓厚的隐喻色彩)和《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做自己,而不是献祭的羔羊》),大概明了了那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为什么会一直喜欢过圣诞节,为什么愿意坐在火炉边为读者讲述一个又一个自己创造出的和圣诞有关的故事。
珍妮特是抱养的孩子,养母古怪又不近常情。自少女时期离家后,珍妮特只在大一的圣诞节回过一次家,也是不欢而散,之后和养母再未见面。在作品中,她称呼养父为爸爸,对养母从未叫过妈妈或母亲,而是温特森夫人,可见母女之间的疏远。
但是,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无论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珍妮特很多方面还是深受养母的影响,记忆和感情是割不断的东西。
她说,我在一个并不快乐的家庭中长大,温特森太太是一个闷闷不乐的女人,但是喜爱圣诞节,因此在我们家中,这段快乐的时光尤为珍贵,我能肯定我喜欢圣诞节是因为她喜欢。
她也承认,养母是一位出色的女人,应该出现一个奇迹把她从没有希望、没有钱、没有任何改变可能的牢笼生活中解救出来。
那么奇迹是什么呢?她说:
有时,我们期待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想要的奇迹就在我们面前,而我们视若无睹,或者我们跑向其他方向。
而宗教节日旨在成为跳脱于时间之外的时间。
在这样的时刻,为奇迹点亮一支蜡烛吧,不管可能性有多小,祈求你将发现属于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