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源于一个梦
周六早上睡醒后临时决定去参加共学村的活动。今年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未能成型,却在朋友圈见证着那里从挖第一口井,到搭起整个房子的框架,再到插秧……过去几个月朋友圈里看到的那些图片,就这样如此真实的呈现在我的面前。秧苗已经长大了不少,房子也已经基本成型……
回想起来,这一切好像都是源于12月份那次大远足,听熊老师说起想要在山上建一个共学的基地,我当时还开玩笑的说,呀!熊老师又要搞事情,而短短半年的时间,书院在经历了疫情、拆迁、找新的园区、布置新园区……这一系列的折腾后,新的基地也慢慢生长出来!
这样的发生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看到了一群心中有“梦想”的老师们,扎根于现实,一次一次回归初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前走的那种力量。
是的,朝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不要停,心里的那个愿景就能慢慢的呈现出来。
让教育回归本质
下午四点,熊老师泡上一盏茶,我们坐在新房的天台上展开共学的回顾。闭上眼睛,去听和感受周围的一切,田地里的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门外沙堆里小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声音,旁边筱晓玩耍茶具时,茶具和桌子碰撞的声音,院坝里,妈妈和孩子说话的声音……
睁开眼睛时,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许多。
我们开始聊女儿的近况:
关于“吃饭”,我看到了我们对她的将就。我们好像剥夺了她的自主性。
关于“自由独立的玩耍”,我看到了我因为工作忙,陪她的时间少而产生的对她的“愧疚”,因为“愧疚”而产生的“将就”,因为“将就”产生的边界的不清晰。
关于“清晰直接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我看到了我的过度“体谅”,也看到了我的“妥协”,是怎样助长着她的“控制”和“耍赖”。
这些发生,让我开始警醒。提醒我需要慢下来,回归到自己这里,去做出一些调整。
早上睡醒,跟筱晓聊天,跟她清晰的表达,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做出两点调整:
- 每天吃饭,爸爸、妈妈和爷爷不再给她夹菜,而是让自己去夹,自己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夹,但夹的菜要自己吃完。
- 以后,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如果有事情要做,那就自己独立的玩耍,玩玩具、看书……都可以,因为爸爸妈妈在家也有一些自己的事情需要做。
跟她表达玩,让我很意外的是,她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今天的早饭、午饭,都比往常更加自主的完成。在午饭期间,好几次我差点忍不住去给她夹菜,最后又给自己叫停,最后她自己乖乖把饭菜吃完,喝完汤,还主动提出来说,想要去洗碗。
今天,爸爸妈妈有事的时候,也不再一直要求我们和她一起玩儿,自己在那读书或者玩玩具。
这样的发生背后,我想起昨天我们的共学。原来孩子的那些“问题”背后,都是我们的“不清晰”,当我们清晰了,她自己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当我们愿意去把那些责任还给她,她才有机会去往前一步走,为自己去负起更多的责任来。
昨天,跟熊老师聊天,很开心,像是很久没见的老朋友,有好多最近发生的事情想要聊一聊。
聊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没想清楚,这一周的休假要做些什么。
现在好像开始清晰了一些,我想要慢下来,把我的“节奏”再找回来。
我想,等我调整完,女儿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些新的变化。然后,觉得心安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