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出行,一路上大家都对不文明的开车行为愤愤不平。只有我淡然地安抚他们愤懑的情绪。
大家很羡慕我现在的处事态度:随性而为、不急不气,和平而满足。
几年前的我,上车就会跟老公发脾气,碰到红灯就会埋怨他“你刚才为什么不在变灯之前冲过去?”完全和现在的我挨不上边啊!
当我告诉朋友,是断舍离让我有了如此改变,并且推荐她们也一起来践行的时候,回应中却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你把断舍离说得太神了吧!扔点东西就能把性格改了?”
1 由增到减的蜕变
20几岁的时候,从恋爱到结婚,总想能被无数次制造惊喜,总想被带到各种地方去旅行,总想老公是全世界最宠我的人,家里家外一把手。
想要得到的东西多,不满足的机会自然就多了,生气发脾气是家常便饭。
一位同事姐姐跟我说,“你现在就是年轻,等你过了30岁,就不会想这想那了。你看我,你们都说运动健身,可我就觉得生命在于静止;你们都想每天不一样,我就想安安稳稳过完一天,踏踏实实睡个好觉。”
当时觉得姐姐你好无聊啊,我到30岁的时候,还是保持我现在的想法比较精彩。
从前想买各种漂亮的衣服、配饰,最大的愿望是“一天三上身”,早中晚都有不同的造型。从前虽然嫌弃长头发又多又厚又不好打理,但每天各种样式地换着。
从前公司家里被我装饰得满满当当,总觉得把所有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布置在眼前,才是最开心的方式。
转眼,我已经步入30岁7个年头了。似乎真的从30一二岁开始,各种念头渐渐变浅变淡了。
30几岁工作开始倦怠,找不到让我心动的方向。人际关系也几乎让我窒息。每天回家就黑着脸拉着老公绕着小区不停地遛弯,也不说什么。后来老公告诉我,那时候都不敢大声跟我说话,如果当时懂点心理学,那时的我一定符合抑郁的状态。
无意间看到了《断舍离》和《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这正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整理呀!
我开始痴迷地跟着书里的方法,把家里不喜欢的、没用的大小物件统统请出了家门,空空的走廊里说话都有了回音。身上的穿戴品只留下到现在为止的133件,其余全部捐赠或直接扔掉。
从前下班、放假总是想尽量晚回家,在外面呆着怎么都舒服。现在哪怕一周不出门,也只是想下楼散个步就好了。
我会享受发呆的时光,享受叠衣服、烫衣服这样的体力劳动;可以用一个下午看一本书,不做任何其他事情,也不会觉得荒废时光。
想起同事姐姐当年的忠告,才发现,能放下繁杂,做简单的自己,真好。
2 舍弃后重新出发
《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与中国演员陈数有过一次深入的对话。
当陈数谈到断舍离对于自己的意义时,不禁潸然泪下。当年工作生活最艰难的那段时期,内心是无处安放的。
作为明星,陈数所拥有的无论是物质还是名望都比普通人多出许多,但就是这种极度的“拥有”,让她比一般人失去的更多。
在那段无以言表的艰难时光中,她遇到了断舍离的“减法”理念和方法,开始试着将自己身边的物品一件件清理、舍弃。
对大量物品的选择的过程,让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知,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得以让身体和心灵更加健康轻盈地重新出发。
如今的陈数,从2013年开始践行断舍离的减法生活已有6年之久,却并不是过着苦行僧般没有物质的生活。相反,正是断舍离之后的了然,让她找到了自己喜欢并享受的事物。
陈数爱口红,在圈内更是以“标签控”著称,清晰高效地管理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著名的“48支口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陈数的精致与用心。这些口红全部用标签标识,从最开始的文字到后来升级版的颜色标签,一目了然,有序又有趣。
这样热爱生活的女人,幸福怎能不眷顾她!
3 无为得幸福
其实,山下英子曾说过,她的”断舍离“理念,正是来自于中国《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内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早在6000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人生处事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不断做加法,不断向外界所取;一种是做减法,减弱我们强烈的人生欲望。
当然不是一味地灭杀欲望,而是把它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会更容易轻松自在地感知到当下的幸福!
中国的千年文化中,“无为”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准则。当老子的思想已经在对东西方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当无数人已经因此而得到自我们成长和救赎的时候,还要浮于“断舍离”扔东西的表象,就真的是错过了通往幸福最近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