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课后测评的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关于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聚焦:说一说你知道的植物,让孩子大胆说一说他知道的植物,最好能有一些描述,什么样呀。(初步了解学生学情,描述植物的特征)
圈一圈你认识的植物,并讨论“蝴蝶是不是植物”(教参上P14建议)这里是要训练学生识别植物,并且会区别“蝴蝶不是植物”,给出判断理由。
探究“塑料花是不是植物”这个环节是开始训练学生观察,并锻炼学生学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测评要达成的教学目标: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2.对塑料花进行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3.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确定了要测评达成的目标后,
我选定了下面几题作为测评题目:
1. 蜜蜂是植物吗?(迁移课堂“蝴蝶是不是植物”教学)
2.塑料花是植物吗?证据是什么?
3.秋天枫树叶子变成红色,不再是绿色,所以它不是植物。(判断植物的依据,摸底,植物是绿色的)
然后开始了第一次的测评:抽样调查了5名学生测评方式:访谈式
结果分析:蜜蜂是植物吗?被测评的孩子都回答出“蜜蜂不是植物”,并且给出了一些理由:比如“蜜蜂会飞”,“蜜蜂有眼睛,植物没有”,“蜜蜂会交流”等解释。塑料花是植物吗?被测评的孩子都回答了塑料花不是植物,有的孩子还回答了塑料花没有生命,塑料花不会长。而第3题,结果让我很吃惊,接受测评的孩子都回答说“不是植物”。看到测评的结果,我开始考虑这些结果出现的原因。
1.在课后评测“蜜蜂是不是植物”时,被测评的学生,给出恰当的理由“蜜蜂会飞,有眼睛,会交流”这就说明课堂上在“蝴蝶是不是植物”教学有效。
2.“塑料花是不是植物”也是课堂上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测评这道题时孩子们都答对了,也给出了支持结论的理由。说明这部分的课堂教学也是有效的。
3.从第3题的答案乍一看是基本上全灭。在当时测评时,尤其是第一个,那个孩子我还觉得他特别机灵,我在听到他回答说“不是植物”时,我就听到我心里的警报响了!我踩到了我学生的知识盲区。所以我马上对孩子进行了重复提问以及追问。发现,由于我是口述提问的,在参加测评的孩子中,有孩子完全听不懂,依靠直觉的回答说不是。他根本不知道我在问他什么。我又追问他知道枫树吗?回答说“不是植物”的那几个孩子都说不知道。继续追问“你知道枫叶吗?”也是不知道。测到这里,我开始反省,这里是刚升入一年级孩子的第一堂科学课,这道题作为课后测评不合适。第一,题干很长,孩子听不懂题;第二,牵涉到了孩子的前概念,我的学生不知道枫树,也不知道枫叶(强调)。所以我需要重新调整测评题目。在本单元的第三课《观察叶》里,才有展示到枫树树叶。所以可以考虑作为单元评测或者期末评测的题目。从这次测评结果来看,教学环节暂不做调整,但是测评题目需要重新设计。
这样决定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次的评测第二次评测:日期:2020.9.14(上午)
评测题目:
1.植物都是生长在土里的吗?
2.塑料花是植物吗?
3.指认其中的植物
结果分析:我本来以为换了题后,能避开之前学生不认识枫叶的坑,结果又落入的新的坑。这次测评反映出的问题又主要在2个方面。我测了5个孩子,其中2个孩子认为植物都是生长在土里的是对的,没有想到有些植物也可以生活在水里。(其实在这个地方我应该追问的,有点可惜。)我也没有想到,我的学生认为胡萝卜不是植物。他们的理由都很统一:“胡萝卜是蔬菜啊!”我才知道这个时候的一年级孩子很多都认为蔬菜不是植物。可能他们确实没有见过长在地里的各类蔬菜,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但是像草莓这样的水果,他们就能很准确的判断是植物。(得到这个测评结果需要去体验,去种植,指向种一棵植物的重要性。)
所以得到了这样的测评结果后,我就想在我的教学中针对出现的这两个问题进行调整:在教学“圈一圈你认识的植物”这一环节,学生分享时,适当追问不同的植物,这棵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们分享得差不多了,我再总结:“孩子们圈出了很多植物,这些植物有的生活在土里,有的生活在水里。”这样也能简单提提植物的生活环境。学生能留下较深的印象。针对孩子认为蔬菜不是植物的问题。我是在本节课快结束,学生们已经能说出植物的一些特征时(会长,有生命)追问学生,我们蔬菜是不是植物呀?有孩子否定,就有孩子提出质疑 “蔬菜是长出来的”。
最后,当天下午我进行了第三次测评结果分析: 第三次测评和第二次测评使用的是同样的题目,从结果上看,第一题只有一个孩子回答错误,第二题被测评孩子都回答正确,甚至之前让我震惊的第三题被测评的孩子也没有出现错误。整体上都有了较明显的提升。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做测评的感受:其实刚刚接到一年级,对他们学情不了解的。但是,至少在每一次测评之后我发现我更了解了一点我的学生们,第一次,我知道原来他们不认识枫树和枫叶。第二次,还知道了他们原来不知道蔬菜是植物。第三次,发现了一个上课走神的孩子,但是及时给他的打上补丁。
也正是因为做了测评,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后,我才能根据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我的第二次测评和第三次测评时间是在同一天的上下午完成的,教学设计调整的很仓促。明显感觉环节衔接很生硬。但是就算是有点生硬,我觉得我还是给我的学生们又增加了一些他们需要的知识,从结果上看这一点是我很满意的。
做测评,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这次不经历这次过程,我可能不会因为一道枫叶的题去考虑枫叶在教材内什么时候出现,也不会去考虑去解读教参,教材上这张图片里面是不是可以去挖掘更多的教学信息;不会去和学生讨论蔬菜是不是植物。更不会去考虑学完这个单元,我的学生在学前和学后到底有了怎么样的提升。可以说,测评就是把我们平时的工作进行了一个加速。像催化剂一样,加快了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化学反应。更快的凸显问题,更快的去寻求解法,更快的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