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
每逢期末,都会让人遭逢冰火两重天:既有放假的喜悦,又有职称评定的苦恼。放假前的最后一天,看着遥遥无期的高职评定,内心就是惊心动魄。那几张老面孔轮番上阵,下面的数百张脸故作轻松。每年的职称名额少之又少,三个校级还都是中职,三个校级的年龄都冲破了“五”的点位,更何况我们区区的普通老师呢。问题是还有更不公平的事情:在编老师没有名额,而人事代理的名额绰绰有余。三十几岁和五十几岁同台述职,教龄几年和教龄几十年的同台做报告,这种场面让人五味杂陈。不是没有实力,不是没有能力,唯独没有的就是机遇。国家明明知道高职评定弊病多多,国家明明知道一线老师的不易,为何偏偏还要难为大家——为了高职而奋斗终身,最终却还是以中职退休。一辈子的教育生涯就画上这样一个不圆满的句号?我评中职已有十年,不曾争过抢过,一直保持着中庸的心态,命里有来到手,命里没有莫强求。但是看到同年进校的老师,甚至是晚你好多年进校的青年教师都变成高级教师的时候,你能做到置之于“眼”外吗?然而不能又能怎样?凭空发牢骚,除了让人心痛,其他于事无补。因为你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纵然你倾尽所有的努力也未必可以实现。那就来一个华丽的转生,找一个地方安放你受伤的心灵。
一、陪伴父母
王君老师说:一个“好的我”是什么样子?对当下的生命状态有一种警觉,有一种理性的反省,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从而走出自我,走向新的生命状态。“职称”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而父母才是人生的全部。父母在,家就在。精神的栖息地永远在。灵魂有了依托,生命有了依托。那就趁着有生之年多陪伴父母,取悦父母。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真正是在做着减法。
二、养育孩子
不仅是养,更在于育。我总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相比,那只会遍体鳞伤。人家儿女双全,我却只有一个孩子,人家能教最好的班,而我只教二手班,人家高职评上了,而我却遥遥无期。这样的想法除了带来内心的折磨,其他一无所有了。换个角度看问题:我曾界定过我与儿子的关系:儿子就是我奋斗的方向,我就是儿子前进的动力。无论读书,写作,绘画还是游泳,拉琴,编程。如果不是让儿子学,我不会学。三十年生活都是一个色调。只因有了儿子,和他一起的成长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阳光。儿子还小,自控能力太差,我就是他最好的镜子,最好的榜样,前进的动力。儿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我的全部。
三、读书,写作,练字
人生的路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清楚自己该怎样活,首先把自己铸造成“硬通货”让一切收获水到渠成。看到今生高职的老师们,哪一个不是努力干出来的?有了这份收获也是命运的理所应当。只不过是程度的深浅和时间的早晚。我看玩笑说:还没有取到真经,就是九九八十一难还没受完。只要我足够努力,我一定会收获幸运。纵使外部因素也不可为。在评名师的路上,我对这点深信不疑。无论王君还是湿地的其他老师都曾为职称苦恼过,但最终都收获了更大的喜悦。王君老师说:不用急。是的,承受不住时,就接受现实的安排,一切的安排都是为了成就强者而来。因为面对磨难,弱者不堪一击,强者却能涅槃重生。这么多年的历练,我坚信我不是弱者,那就铸造自己,练字,读书,写作。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才是一个人安放心灵最好的方式。海波老师一个月八本书,几年来始终如一,让她从平凡变得优秀,变得卓越,变得非凡。生命焕发着活力,我为什么不学习?把自己铸造成“硬通货”才是硬道理。
四、讲好课,写文章,搞研究
谁说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就只能教书?纪连海,王松舟,李希贵老师不都成为了教育专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吗?难道他们手里有的就是职称吗?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知识给了他们底气,给了他们尊严。看着一张张荣获二等奖的证书,心里五味杂陈,这么多年欠下的债太多了。自己的底子这么薄,怎么把语文教好?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学习是自始而终的。二十五岁是知识的储备期,而我正沉浸在应试教育的大浪中,拼命挣扎;二十五到三十五是知识的展示期,而我正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和孩子们较劲。三十五到四十五是最后的辉煌期,好在老天眷顾我是一个勤奋的人,让我接触了知识,接触了教育,把一个粗鲁愚蠢的女人引向她该有的方向,活出她改有的面貌。我除了走出生活的舒适区,别无他法。我除了跟着别人的脚步,别无他法。我一定要向智者看齐,我不敢奢求,也不能奢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那就活出我当下该有的状态,好好研究课例,做好课件,写好文章。在语文研究的领域里默默耕耘,等待收获。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未能与之争。希望自己再勤奋一点,好运来得再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