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也在心里问自己,十年前的老朋友,你记得的还有几个呢?答案不尽人心。或许曾经的亲密无间终敌不过岁月的无情,到头来只不过是混个脸熟而已。如果这个人连音容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当如何?我想,至多也就是重重地叹口气,哀叹一声,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然而大浪淘沙,人的一生当中,总有一些记忆是抹不去的,就像林殊之于靖王萧景琰。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林殊变换成梅长苏的身份归来后,静妃、霓凰、甚至太奶奶都可以认得出来,唯独靖王不行,他是真的没有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吗?在我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彼得沃茨曾在《盲视》里面讲,“大脑是生存引擎,不是真相探测器,如果自我欺骗更有利于健康,大脑就会撒谎。”通俗地来讲,当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愿意承认的事情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从而达到自我催眠,去否定真实存的事实。
林殊何许人?文得黎崇真传,成为其爱徒;武,受教于琅琊榜上排名第二的蒙挚,在琅琊高手榜上可进前十(第十名是霓凰)。周玄清对他的评价是,虽出身将门世家,性情飞扬,但绝顶聪明。誉王说,当年京城之中,还有谁能盖过那个天才少年林家小殊的风头。就连梁帝在跟静妃回忆赤焰冤案时也说,如果说谁最不可能活着,那一定就是林殊了。为什么?因为众皇子无一人能出其右。
对于景琰,他们之间除了从牙牙学语到开府建衙的情份外,更重要的是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清明的政治环境,有着共同的政治抱负——维新图强。“当年的小殊是那般骄傲张扬,争强好强,在战场上银袍长枪,呼啸往来,从不知寒冬雪意为何物。”这是靖王眼中的林殊。
梅长苏,何许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他低眉浅笑,语声淡淡,没有人能看透他所思所想;他总是拥裘围炉,闪动着沉沉眸色算计险恶人心;他的脸色永远苍白如纸,不见丝毫鲜活气息;他的手指永远寒冷如冰,仿佛带着地狱的幽凉。
对于景琰,梅长苏是谋士。“我曾见识过许多的谋士,见识过他们所做的最阴险、最无耻的事情。”这是景琰对谋士的认知,更是从心底的否定,“我的兄长,我最好的朋友,他们全都死于这样的阴谋。我绝不能让他们看见我也变成一个像那样不择手段的人。”“低眉浅笑,算计人心,拥裘围炉,没有一丝鲜活之气。”这是他作为领导给梅长苏的评语。
靖王怀疑过梅长苏?当然。景琰是谁,靖王,一个有可能成为未来皇帝的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对皇子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来对待。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虽然,皇子们不见得个个都是学霸级人物,但至少不是笨蛋。更何况,皇宫之中,盘根错节,稍微的行差踏错就会白白丢了性命。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作为皇子的景琰就算不愿意算计人心,处处留心、处处用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再退一万步说,如果梅长苏是太子的人,是誉王的人,那么他丢的可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至少在梅长苏被关进悬镜司之前,景琰是不信任他的。他置疑梅长苏谋士的身份,他置疑梅长苏帮助自己的动机。但偏偏梅长苏又能带给他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陷入思考中的梅长苏下意识地会做出林殊的习惯性动作,他会知道“水牛”的称呼,知道九安山的小路,讨论作战计划时会随手抽出靖王的佩剑。这一切的一切又如何不让景琰疑窦丛生呢?于是景琰会跑去追问梅长苏为何关心庭生,是不是认识祁王?他会旁敲侧击地问,“想问先生,是否听说过,赤焰军少帅,林殊。”他会去借来《翔地记》,对上面的批注排列组合,默写多次。他会查证梅长苏父亲的名字和母亲救命恩人的名字。他渴望在某个时空里,梅长苏与林殊曾经交汇过。他会是他吗?答案已然呼之欲出。
于是他拼了命地想要救下卫峥,只为寻一个可怜的答案——既然你可以活下来,那么他呢?他应该也活着吧。卫峥能带给他的仍旧只有否定。“回不来,再也回不来了。就算七珠加身,有何荣耀。”面对好友的死亡,靖王悲怆的流泪。他宁可不要七珠,宁可没有荣耀也想去换回曾经的时光。可惜,一切都是空想而已。
直到梅长苏在病中呼唤他的名字,“景琰,别怕。”亲言细语却浓浓深情,万分之一的希望再度燃烧,他终于明白,原来那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感一点也不奇怪,梅长苏就是林殊。
在猜到答案的一瞬间,他震惊了、害怕了、退缩了,他不愿意去相信梅长苏就是林殊,因为他明白,在那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苦楚,若非挫骨削皮,又怎么换得了一幅心肠。于是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昨天夜里,我有一个很奇怪的念头,一个非常离奇、非常疯狂的念头,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几乎可以确认,他是小殊。”这里作者的用词是非常精妙的。离奇的、非常疯狂的念头,恰恰说明了靖王内心的挣扎与抗拒。
人或许本身也就是矛盾。作为朋友,景琰无时无刻不期待着小殊的归来,他不让任何人碰林殊的东西,他不与夏冬说话长达十年,他远征塞外自我放逐,“我不想他活在我心里,我想他活在这世间。”另一方面,同样作为朋友,他怀念曾经的小殊,他怀念那个叱咤风云,从不隐藏自己半分情感的赤焰少帅,他固执而坚定地认为,“小殊不会再回来了,就算回来也不该是这个样子。”矛盾、纠结,明明早已经确认,却依旧只能自我欺骗,用一千个否定来回击自己内心的肯定。
可惜,现实总归是残酷的。夏江最终掀开了秘底,逼迫景琰直面自己内心早已知道的答案。这一回,他没有搀扶梅长苏,更加没有竭力去否定夏江的判断。因为他知道那是真的。对于心中早已确认过千遍的答案,他没有诧异。他更加不会欣喜,因为他知道劫后归来的梅长苏已然变不回林殊了,所有的曾经都必将成为过往。曾经的友谊终将转化成君臣的疏离,斗转星移,终是物是人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