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1.
昨晚发生一件事,让我啼笑皆非。
临睡之前,我让儿子收拾玩具,然后洗刷,经过一番斗争,玩具都收起来了,但是儿子却不愿意再洗刷。我说:“你不洗刷不能上床,要不就自己去次卧睡。”
儿子哼唧半天,终于答应了可以洗刷,但是要我给他洗,我不同意。他噘着嘴便说要去奶奶家。
当时,已经八点半了,外面风雨交加,我觉得他也就是嘴上逞强,不可能敢一个人去。就说:“那你就去呗,去了我正好可以自己在家看个电影。”(自以为很聪明的激将法……)
没想到,儿子找到了他的小手电筒,拿上外套,走到门口,说了一句:“妈妈我走了昂,我手里拿着衣服没法关门,你自己关吧。”
“什么?竟然出门了?”但我心里还是挺淡定的,我断定他出了楼道门就会折回来的,毕竟外面那么黑。
2.
可我走到门口等了一会儿,却没看见那个小小的身影走回来,赶紧下楼。我看到儿子小小的身影正在风里低头前行,手里还拿着小手电筒照着路,我赶紧喊他:“快回来!”他看了我一眼,却走得更快了。我赶紧追上去,他干脆跑了起来。
我俩都光着脚穿着拖鞋,一路上风吹打着小雨,娘俩在黑夜里赛跑,也是醉醉的了。
他跑得很快,我跟在后面,一路急追。奶奶家就在一个小区,很近。等我到门口时,儿子已经敲开奶奶家的门进到客厅了。
我这股气啊,进去拉扯着他就忘外走。爷爷奶奶哭笑不得,一边护着孙子一边替他求情:“就饶了他这一回吧啊。”
我这火更大了,拽着儿子就往外走:“这胆子也忒大了,谁也别护着,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他。”
3.
儿子被我的恼怒吓坏了,一路上哭咧咧的,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咧着嘴委屈地说:“你不是说让我走的吗?你不是说我走了以后,你在家看电影的吗?”
看着他小脸上还挂着泪,一幅委屈却又不断伸张的样子,我一下子笑了出来。他的反驳竟让我无言以对。
是啊,确实是我让他走的啊,我那是气话,可是孩子不懂啊。人家真走了,我就失控了。
今天想到这件事,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还有一点后悔。怎么面对孩子,我却复杂了呢?我竟然在跟一个四岁的孩子玩心理战术,欲擒故纵。
孩子哪里会懂啊,他只是听到你同意他走了,就直接走人了。儿子没有看懂我暗藏的心意,没有按照我心里想的来,我就抓狂了。
4.
今天跟几个妈妈探讨,发现妈妈们都普遍焦虑,每天追在孩子屁股后头催促,呵斥是常有的事。
媛媛说,自己的妈妈就是个急性子,总是催促,可是他们家里除了妈妈以外,爸爸和姐妹都是慢吞吞的,这慢好像是一种消极抵抗。是啊,谁愿意整天被催着走啊。
我回观自己,觉得自己跟这个妈妈差不多,总是跟在家人屁股后面催催催。从孩子起床就开始让他快点快点,一直到送到学校,这个“快点儿”不知道要说多少遍。
这催促声让我自己着急,也让家里弥漫着一股子火药味。我平时总是对于时间和规则特别在意,不愿意迟到一分钟,也不愿意拖拉。
在自小的观念里,拖拉和不守时是绝对错误的,我是个标准的国民好孩子啊,自然是要绝对正确,不能犯错。所以,守时和高效在我的脑海里,是金科玉律一样的存在,正确性毋庸置疑。
而自小就是好孩子人设的我,不会允许自己做这样的错事,这会让自己的人设崩塌,这会另大家失望。我是接受不了差评的。那样好的一个我,必须一直保持优秀。
就像是朋友玲玲说的,自己终此一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好妈妈,好老婆,好女儿,好媳妇,好……,而将自己折腾的筋疲力尽。
为了别人口中的好,丢失了自己的真正感觉,甚至在不知不觉间虐待着自己。
这雷打不动的教条观念,也让我不允许孩子做一个拖拉的人,我自己要处处完美,孩子也要循规蹈矩。
5.
有时候想想,其实自己还不具备一个妈妈的胸怀,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亟待修复,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养育好一个孩子。
又也许,有了孩子以后人才会真正成熟,通过“小老师”的不断提点才能觉察到自己,真正成长吧。
当心情平复,我看到儿子其实表现是不错的,他可以遵守规则,玩半小时游戏就停下,可以收好玩具,只是因为没有自己洗漱,我便有了情绪,实在是我这个做妈妈的不对。
孩子不可能一步到位,他是慢慢长大的,我们有时候却太着急了,恨不得他一下子全能。
当我觉察,我看到儿子在我有情绪的时候,不跟我计较,选择避而远之,甚至走的时候还平静地让我关好门,他稳定得就像个大人。
我看到儿子很勇敢,在这样的夜里,为了做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敢一个人打着冲进风雨中。
我还看到孩子经常活在大人的情绪里,小心翼翼的,孩子其实也不容易。
我看到儿子在我情绪爆发的时候还敢于争辩,说出事实真相,勇气可嘉,他很明白那是谁的问题。
相比孩子来说,我想要掌控,后来却失控导致抓狂真的不够成熟,没有做到温和坚定。
6.
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心理学家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教育孩子要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你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要从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我们太多的妈妈之所以如此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追求完美,一方面是在关注消极部分。完美是不现实的,它只会让人沮丧。
从今天起,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优点和改善吧,以孩子为师,做更好的自己。
不用“快点儿快点儿”,让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