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祥
上一节我们讲到深度书法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提问。这一节,我想着重对解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在分析“解码”之前,我还想对“提问”多说两句。那就是提问的环节是否也包括探究、质疑。在我看来,这些也应该属于提问的范围和环节。虽然,质疑和提问略有不同,但其本质也是一样的,都属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前两天在群里开兵老师分享了他自己发现的一个书法现象,并对有些文章中提出的书法“单字不能成行”的观点提出质疑,发现了在书法各体中,其实都存在单字成行的现象。这种通过质疑,并结合大量的探究,从而引申到我们下面要谈的“解码”环节,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开兵老师的发现。)
什么是解码
解码在我的理解里,首先是一个技术术语。英文是decoding。如果问一下度娘,那么她会这么回答你:
用特定方法把数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等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的过程。解码在无线电技术和通讯等方面广泛应用。
而在《深度学习的艺术》里,解码的定义似乎有点模糊:
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
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材料,如果只会做最浅显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去审视,或者说不去做一些“解码”的工夫,那么你对材料的利用、理解和掌握可能也是不够深入的。
这就像我们看到同一本字帖,不同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码”结果。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觉得这字奇崛,有人认为这字平淡;有人以瘦劲为美,有人以雄强为绝。不同人对不同作品的解读,都可以理解为解码的过程。
结合深度书法学习的本质,我将“解码”归入到“读贴”的层面。而这里的几个关键字可以归纳为:还原、信息、解读、主动、主观、过程。
解码的前提和原则
解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尽量去找最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的解码、模仿参研。” **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深度书法学习的时候,在选帖、学哪一家的定位上首先需要框定在“取法乎上”的基本原则之下。那些非经典的、二流书家或现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基本上不在你需要解码的范围之内。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说,我们自己先要“格调高古”。
宋人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也说: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可见,古人在临摹前首选的也是“古人名笔”。这是“可以临摹”的大前提。
真的,一部不入流的字帖,可能会让你走许多弯路,甚至将你引向邪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讲,你在解码前,选定的应该是符合这样两个条件的:1)是从经典的碑帖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2)是你自己中意和喜欢的。
这个前提可能比较好地诠释了书学道路上“选帖”的重要性。记得白蕉先生在《书法十讲》里曾经讲过“选帖好比婚姻之大事”,现在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有主意。世俗有一句话,说是:“衣裳做得不好,一次;讨老婆不着,一世。”实在讲起来,写字的路子走错了,就不容易改正过来。(白蕉)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白蕉先生的这一段论述。
解码的重要性
很多学习者,可能经常扮演的,仅仅是「孩子」这个角色,他们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它传递了哪些直截了当的知识;而可能有少数人,会从「家长」的角度去看,他们会从一个高度去审视面前的学习材料,会对它「是什么」做一个本质上的概括,然后从逻辑、论点、风格等角度,作一番剖析;同时可能还有更少的人,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
书中还列举了画家几米的一个例子:
漫画家幾米就是第三种人,他自述学画的经验,就是「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仔细研究它们的细节,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乃至像英文的刊物,Times、Business Week 之类,里面的漫画也会特地找来看,他说他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就是会去看他怎么样表现那个图」。还有像日本女性杂志,他会专门去看里面教人敷脸的小图,这也给了他很多趣味,因为他会想「它怎么这么简单就可以把要讲的东西示范出来」。他的这种图解修炼法坚持了十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解码的重要性,而
解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全新的信息内容,如果不经解码这一过程,则不可能使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相整合。对信息材料的解码,其实就是内在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再次借用到深度书法学习上,那么解码的重要性,就像我们反复强调的读帖的重要性一样,其实就是读贴和领悟。也就是从一个作品中能够解码出更多的信息,那么如果我们能从解码的几个关键词(还原、信息、解读、主动主观)入手,读贴效果是否可以更好呢?
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临帖,而不对作品进行解码这一过程,那么你可能就不能从更高地层次上把握作品的特性,从而让你常有“临了半天却未见进步”、“越临越不像”、“越写越糟糕”的尴尬。
那么我们不妨从解码的层次上下一点功夫。
解码的三个层次
原书对解码的三个层次做了如下阐述:
- 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 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 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那么我们转移到深度书法学习上来,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对解码的三个层次加以推导:
- 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作品年代、表达了什么、是诗、手札还是碑文等等(也就是“它说了什么?”)
- 它是什么书体,作品有什么特色,为什么那么经典,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学习的(也就是“它是什么?”)
- 作品是如何创作的呢?换句话说,书法家是如何通过精炼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要素来体现作品内涵的呢?(也即“它是怎么实现的”)
如果你对上面这三个层次做了深度的解码,并结合第一节的提问来加以印证、总结、归纳,那么再结合细节分析,你可能会延展出更多的内涵,还原出更多的信息,领悟到更多的细节,就肯定比一般人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码的过程,也是读贴的过程。对于读贴的重要性,我之前在“洪荒之力,你会用在定时读帖上吗?”有过分析。
当然解码还有更深的层次,比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就曾经对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我不是一只烟斗》作了七层解读,并专门为此写了本同名的小册子,不过这种深度的解读,似乎已经超出了我们普通人所可以企及的境界了。
可以肯定的是,你对解码层次的分析越到位,细节把握就越准确。这也就是《书谱》作者孙过庭所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道理所在吧!
当然,解码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看一本书、看一幅画或者看一部电影,都是蜻蜓点水,获得一些模糊的体验、自认为足够和旁人吹嘘几句就完事了,并不愿去深究。因为深究起来,一本书恐怕读上一年都读不尽,一部电影看上十遍也看不完。
书法学习的解码不也如此吗?难道因为如此,我们就放弃吗?所谓学习,本身就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不够让人闭塞,深度不够让人只得皮毛。当我们逐步走近大山的时候,大山的美妙、风景才会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随着我们对书法解码的不断深入,那种随之而来的喜悦、享受、收获,不正是对我们自己的美好回报吗?
(未完待续)
小调查:你认为解码对你的启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