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样细腻的文字,这样恬静的生活,你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这是从一名身处乱世,身患重病的女人笔下流淌出来的。因为对民国时期文人大师们的尊重与好奇,周末又重温了一遍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跟随她女性独有的视角重走了萧红这名民国奇女子的传奇一生、坎坷一生、才华一生。
02
对于萧红,有人说她是“30年代的文学洛神”,有人说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还有人说她是敢爱敢恨的烈女……才女也罢,烈女也罢,无非是后人对她文学成就的推崇,对她本人的缅怀和追忆。然而在这些浮华虚名背后,我脑海里印记最深的始终是冬夜里她披着外衣,左手娴熟的弹着烟灰,右手在纸上奋笔疾书的画面,因为她终究是一个我字写我心的普通作家。那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命运难测的年代,一批批充满朝气和理想的文艺青年簇拥着挤进国民政府治下的大城市,可那里的高压和恐怖让他们又带着愤怒和迷茫簇拥着奔向孕育着未来希望的解放区,在这里他们开始为抗战民众而写作,为未来胜利而写作。于是对于她的以童年生活、小城风貌、人情百态为主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有人说不适合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她也不如同时代的丁玲贡献大。
可是真正的好作品究竟是怎样的呢?真正的作家该怎样写作呢?是该为了利益写作,还是该为了信仰写作,是该写自己最想吐露的,还是该写时下流行的?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一如简书上各种各样的写者。而萧红的答案是,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为国家做贡献,而我的贡献就是作为一名作家能有一块安安静静的地方可以写作而已。她经历过抛弃,感受过冷漠,体会过孤独,品尝过无助,颠沛流离中也曾为了生存抓住每一根稻草,但在写作的道路上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而正是这份坚持,在数十年的时光流逝过去之后,当我们远离了满目疮痍战乱的中国,人们忽然发现萧红的文字像一朵不死的花朵,深藏在历史深处。也正是萧红的逆向选择,让她和她的作品可以流传至今,寂寞身后事。
03
因为《黄金时代》,因为汤唯,很多人开始关注萧红,关注她的感情,关注她的爱人。但是看了网上很多关于萧红的评论,却总有人抨击她感情不专,生活放荡,津津乐道于她有多少段情史,怀过多少人的孩子。诚然,她的生命里不止一个男人经过,有无情的陆哲舜、有绝情的未婚夫、有倔强的萧军、有懦弱的端木,可这背后是那个苦难的时代,是那万恶的社会,是那难测的人心。
她独立于那个时代,抗争于那个时代,她短暂的一生就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是不断爱不断受伤不断再爱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莫说在封建思想严重的民国,即便在如此开明的今天,也鲜有女子能像她这样笑对苦难,执于情感。
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她和表哥私奔,谁曾想她还没有退却,男人竟迫于压力先离她而去;身怀六甲她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里,吃不好穿不暖,而且被威胁还不上债就把她卖到妓院去;因为深爱萧军,她虽在日本过着安然舒适的生活却依然思念着爱人,一封又一封的信件诉说着她的爱恋。而萧军呢?坦然的和某君陷入感情纠纷;又是身怀六甲,在战火纷飞中她将唯一的一张船票给了端木,自己挺着个大肚子蜷缩在报社的一角……
对这些男人,她或许是爱,或许是依靠,她就像一只在大海上飞翔的孤鸟,总想找寻一个落脚歇息的小岛却始终寻觅不到。即便如她这般坚强,也终于心如死灰。在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日子,她想起的终究是那个在小旅馆里因为诗句和文章而与她共同渡过坎坷和波折的萧军,我想,她是爱萧军的。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她真真正正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向世界说不的奇女子。
04
站在80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历史,萧红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战士,一如欣赏她的鲁迅一样,在她短暂的人生里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笑对人生,笑对苦难。这精神来自哪里呢?我想是来自她所接受的新式教育,来自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来自她对这个世界的流恋。她深得祖父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一个她拥有很多记忆的地方,一个她人生中最温暖的阶段。然而自祖父去世后,她就再也没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她明白她要坚强,她要靠自己生存下去,她要向这个世界说不。也正是这种悲愤和凄苦,颠沛和流离,让她能真正从内心深处,从女性细腻的感受,写出最接地气,最接近生活,最能反映人民苦难生活,也没有什么政治色彩的《呼兰河传》。
古人说,痛苦出诗人。同样,痛苦也出作家,没有对那个时代切身的体会,没有对广大受苦难同胞的同情,写不出这样细腻却力透纸背的作品,我们应该向她致敬,而不是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她究竟与哪几个男人有瓜葛,那只是她短暂而耀眼的一生的一部分,因为她也是一个女人,一个需要人照顾,需要人疼的女人。萧红,愿你在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