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受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排除优越的自负感。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诧异,有哪个父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当人看啊!是的,我也是这么觉得。可仔细一想,的确在现实生活与孩子的互动中,还是大量存在着没有把互动中的孩子用一个人的标准去看待。在我们的信念里认为,他或者她就是个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首先是个人,之后才是个孩子。
“把自己孩子当人看”这句话其实是今天中午去接儿子,步行经过红绿灯路口时,从自己的内心里冒出来的一句话。那一刻,我觉得非常轻松、坦然。我知道,这或许并不是偶然,正是这一断时间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呈现吧!
那么,究竟具备些什么才能称为人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是能进行复杂思维活动的高等动物。人其实很简单,只是思维很复杂。
所以,你有什么,孩子也都有什么,而绝非外在体貌特征,也绝非年龄、性别。我们作为成年人有的,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婴幼儿都有。同时,我们好多成年人的心理年龄与其外在并不匹配,是典型的“巨婴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几个月前,我去一个烧饼店吃午餐,正在排队等候,突然看到在我旁边的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士对着冲他走来的一个小姑娘不耐烦的吼了起来:“你过来干嘛!赶紧回去坐下!”。看样子是小姑娘的父亲。“我……我……,我过来端牛肉汤……”小姑娘瞬间脸变得通红,手足无措的样子。穿着校服,初中一二年级的样子。就这样,小姑娘又尴尬的坐了回去。
我点完餐,坐在了小姑娘和他父亲一旁的位置上。
小姑娘,用筷子不断地挑着粉丝,却一根都没有往嘴里放。旁边的父亲一遍看着都是,一遍吃着烧饼,一遍喝着牛肉汤,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嘴里发出抽粉丝的嘶啦声。
十几分钟,那位父亲吃了仨烧饼,一碗牛肉汤,知道我走,他都在盯着手机屏幕。小姑娘的一碗牛肉汤却没吃几口,挑来挑去。如果那位暴躁而又冷漠的父亲能够放下手机,抬起头来,好好跟女儿说句话,我想孩子可能也就笑了。但那位父亲是没有觉知,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在众人面前已经深深的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心。
他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但他也仅仅是你的孩子。如果她不叫你父亲,彼此也就是陌路人。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任何瓜葛。
快醒醒吧!纵使你有太多的情绪,那也是你的事情。
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总之是人。那如何与人互动呢?怎样的互动才是愉悦的、有效的呢?我觉得同事的做法还是很有效的。
今天上班一见面,他说要把手头的一个案子交给我做,说最近心浮气躁,乱的很。夜里睡不好觉,经常为了照顾有病需要起夜的父亲,睡觉很警觉。还老师朝孩子发火。说昨天他儿子在车上把奶全洒在衣服上了。他又凶了孩子一顿,直接静不下心来思考案子上的细节问题。
我知道,只是他自身有了情绪,在自己的内心存在了很久了,只不过是借由孩子弄脏衣服把火发了出来。好在,他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孩子只是个导火索。所以,他很快释然了。最终达成一致,实质工作我来做,跑腿的活儿他干。
经由两个事情,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在面对任何人、事、物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一定不是外界的原因,请把焦点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内在,问问自己:“我怎么了?我怎么了?”。我是一切的根源,与外界无关。
在时刻保持觉察的同事,还是要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往往就是因为模糊了彼此,混为一体,而认为对方是有问题的。
请多多回看自己。
看清了自己,也就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你、我、他,每个个体之间,各自平等,彼此独立。之后才是关系,因为关系而让彼此多了一重身份,父子、夫妻、朋友等等。放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想想,你会朝你的朋友、同事、领导这样大发雷霆,熟视无睹吗?一定不会。所以,当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过成中,从对方是人的角度去从新思考定位,以人为本,放下自己的期待,一定会收获一份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