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一位代表提出要将法定结婚年龄提前至18岁,网友们对此意见很大,觉得高中没毕业可能就结婚了不现实。其实如果仅仅是将法定年龄降低至18岁而并非鼓励早婚早育,这本身没什么大的波澜,毕竟现在不是过去,孩子让生就生,婚家长说结就真的结了。但是我觉得该提案没有顾虑到社会文化会有的效应——催婚会因此更普遍。
目前女性法定结婚年龄是20周岁,大学毕业的女生大多23或24虚岁,也就是说实际上,女生大学毕业也仅仅过了法定结婚年龄两到三年,男性的话很多人可能刚满22周岁。尽管如此,大学一毕业的女生男生还是会被催婚,再怎么着必须要有对象。在一线二线城市可能不会明显,但毕竟中国只有一个长三角,并且不是长三角所有城市都是苏杭或上海。在苏中老家,一位姐姐211医科大学本硕连读,在课上导师说女孩子最佳生育年龄27周岁,之后研究生刚读一年,便找了一位学金融的海归领了证。
很难想象,如果准许18岁结婚,还有多少心急抱孙子的家长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儿去读书深造。不少男孩家长甚至更会觉得自己儿子早点娶个媳妇回来,再出去打拼或是深造。可是谁为中国女性的人口素质埋单?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事实上,结婚这事,男生本来就没法置身事外。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春节回苏中老家,跟老同学老同学聊天时,他问我,记不记得晓军。晓军是我小学同班同学,我记得。同学告诉我晓军他爸得病走了,一种癌症。当时发现的时候已经比较危急,手术要30万左右,晓军他爸明白,三十万花了也未必成功,手术成功了自己也得卧床,后半辈子也是拖累。晓军大专毕业不久,正是谈对象的时候,不能耽误孩子买房结婚,所以放弃了手术。而晓军自己在父亲去世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我明白晓军的愧疚,自责,不忍和艰难。三十万不多,但对于小县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来讲,三十万可能是他们全部的积蓄,是一个三线城市的首付或者是在一个乡镇全款买房。在长辈心里有了房,孩子谈对象都硬气。晓军没有高薪工作,刚工作不久,他就是想举债给父亲治病,他的父亲也不忍。所以最终,疼爱孩子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治疗机会,给孩子尽一份最终却是最重的爱意。
有人说,晓军没志气,男子汉大丈夫,三十万又不算天文,怎么赚不回来。是啊,晓军今年25,到三十岁,送快递,打零工,怎么着都能攒钱。说不定还会感动一位好姑娘和他一起奋斗。有这样励志美满的可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男主角的光环。一将功成万骨枯,能够谱写传奇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归于平凡,吃着凡夫俗子的饭,挣着凡夫俗子的铜板,晓军不敢赌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晓军自己的现实条件摆在那里,没有高学历,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都好难。
晓军在父亲去世之后,发誓不赚到钱,就不找女朋友。也许只有见过生活艰难的人才会明白,没钱有时候连最爱的人都留不住。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穷困时,人几乎没有选择,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再骄傲再有闯劲的小伙子面对父亲拿命省下的30万,只能是恨自己不争气的自卑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结婚到底结什么呢?抛却爱情,门当户对,结婚这笔账该怎么算?对于富人来说,他们纠结是去欧洲还是美洲度蜜月,而对于占多数的穷人来说,不仅仅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日子过下去的问题。早早结婚,在县城有个小窝,孩子不一定要读最好的学校,日子也过得去。可是人生的变故说来就来,瞬间摧毁一个小康人家的小确幸。
这么说来,结婚太早,特别实在经济条件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就结婚组成家庭并且立马要孩子确实不太明智。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有些时候,无论男女,埋头挣钱,努力多赚每一分钱不为虚荣,只是为了能够将生活继续下去,特别是对于没有丰厚家底的青年男女来说,只有拼命向前奔跑,才会避免重复走父母的老路,稳定的穷下去。有人说,买房娶妻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来讲相对轻松,可是事实是这样吗?
黄菡说过一句话,“都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问题是嫁得好比干得好容易吗?” 无论男女,大多数人通过婚姻获得的财富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支配权。想离开对双方父母的依赖,在经济上完全自己支配,前提是,夫妻俩可以挣足够的钱。更何况爱情本身容不得半点杂质,当你准备用婚姻去交换什么的时候,爱情已然被出卖。家长总强调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不会长久,但却没有人去思考,应该去跟谁要这个物质基础?
男方的车和房就是基础吗?当然不是,真正的物质基础是男女双方源源不断挣钱的能力。爱情可以有很多种,但幸福的婚姻属于两个独立的成年人——经济独立,精神成年。幻想结个婚,生个孩子就可以改善生活,或是觉得只要孩子结了婚有了孩子自己人生就圆满,才是真正的铤而走险。
无论男女,结婚这个事情,晚个三年五年,真的没什么。二十五岁啃老把孩子生在父母的房子里未必就胜过二十八岁把孩子生在自己和老公一起买的小屋里好。如果晚一点可以保证生活无忧,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自由自在,那真的没关系,幸福给予又准备的人,并且她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