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首《出塞》,如今读来仍然荡气回肠。
诗中提到的汉代飞将军李广,在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他文物双全,善于骑射,与匈奴大战七十余次未尝败绩,在他镇守边疆的时间里,外敌不敢来犯。在汉文帝时期,封散骑常侍,汉武帝时,任北平太守。
除了上面的这首诗以外,还有一句话也非常有名:“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虽然李广颇具功劳,但是终生未能封侯,反而是他以前的一些下属有很多人先后封侯。
李广因为数次未能封侯,于是向善于面相的王朔请教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
王朔说:“将军请仔细想一想,你有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良心,至今仍然悔恨的事情?”
李广回忆了一下,说:“我曾经诱骗降羌八百余人,结果把他们全部杀了,至今还觉得对不起良心,引为莫大的恨事。”
王朔说:“祸莫大于杀降,将军种了杀降的因,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杀了8八百多人,种下了恶因也就会得到恶果。后来李广行军迷失了道路,自刎而死。李广的孙儿李陵,因为向匈奴投降,他的母亲及妻子也被杀。
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因果的态度,因果并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有的,更早的《易经》里就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说因果是我们的传统观念。
佛教讲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因此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将因果看作迷信,但即使是我们抛开宗教的因素,也会发现因果定律是适宜于万事万物的,比如西方文化讲求逻辑,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前因后果,如果说软性文化类的东西难以把握,那么工业化时代的各种机器就是一目了然的,骑自行车的时候,脚底发力,传递给脚踏,再通过链条和齿轮传递给车轮,自行车就动起来了。
世界观的不同,就造成了不同的人看待因果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只相信眼前的世界,而有的人相信还有更高维度的世界。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因与果在时间与空间上无法及时很快的验证,也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因果的不同态度。
学佛的人都知道“缘起性空”,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前面的因缘造就的,而此刻的所作所为也就会影响我们后面的见闻。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对此就深有了解,网上有一个他十几年前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演讲非常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乔布斯在演讲中说:“你不可能将未来的片段串联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联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段会以某种方式在未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命运、生命、因缘,随便是什么。这种方法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的确是这样,每一个人过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串联起来,这就是因果的定律。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在当下这个时刻,我们是能够自主的,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认识到这个自主的意义,所以修行的重点也正在这里。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觉者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