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看过一篇文章,关于【美】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战略”。
……
于是,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第一个演员身份的中国人——巩俐。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明星,在若有似无的推波助澜下,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王菲、成龙、章子怡、李宇春.......
从这开始,中国逐渐步入了“流行偶像时代”。
此前,国人崇拜的偶像通常是: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赖宁、雷锋.......
此后,中国大多数人的偶像和“人生导师”,悄然换做了天王、影后、小鲜肉……
步入21世纪,韩流、日漫强势侵袭,中国爆发了一场胜过一场的追星狂热。
既然全民追捧,娱乐明星也就成了资金追捧的对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但是物极必反,随着头部明星的身价倍增,自然出现了德不配位的情况,翻车频繁。
近期,谷爱凌夺金,商业价值飞涨,带着如此全民热度,体育“新顶流”们是否已经有了对娱乐明星的替代价值?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娱乐明星的价值已经被替代?在当下或许需要更加理性的看待,体育明星的流量其实有着一系列的限制。
首先,体育明星的热度有着较大的时间红利,往往会在有大曝光度的赛事期间获得较大的加持,但其他时间要维持曝光度并不容易。可以看到,虽然东京奥运会期间有大批运动员获得了较高的关注,但沉淀下来现在还具有记忆点的并不多。
其难点一是保持较常规、专业的运营,能够保证运动员能持续获得话题性,这方面国内还处于一个摸索期;二是体育竞技本身的残酷性,运动员必须在含金量较高的赛事上取得成绩才能出圈,但要求运动员能长期保持状态和突破,还要考虑伤病、竞技环境和运动员心理等一系列现实因素。
其次,能够保持高影响力和运动门类有很强的关联性。从ESPN在疫情前常态环境下发布的2019年百大运动员影响力榜单(综合搜索率、代言费和社交网络关注度),占比较大的分别是足球(37%)、篮球(16%)、板球(11%),TOP5中则包括足球3个、篮球1个和综合格斗1个。
可以看到能够保持高影响力的运动门类特点,一是具有广泛传播性和大众的运动普及性,二是有成熟的商业化赛事保持常态化曝光。奥运会的田径类赛事和冬奥会项目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小众的项目仅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热度。
谷爱凌会是下一个姚明或刘翔吗?
谷爱凌的优势在于,不但在赛场上是有着顶级的天赋和竞技状态的“滑雪天才少女”,在场外的诸多附加值,让她在超越体育偶像本身实现一种复合型价值。这也是谷爱凌能够一天内实现50个热搜的话题性基础。
这种话题性在网上被称为“爽文人设”,除了出色的形象气质,她有卓越的家庭基因,从小有多种运动天赋,有SAT1580分(满分1600分)正常申请进入斯坦福的“学霸”事迹,有选择效力祖国的大众形象加持,更以对媒体记者的高情商优雅回答刷屏。
如此种种已经超越了一位体育公众人物的范畴,进一步打通了如“每天睡眠十小时”、“海淀教育”的大众话题,背后折射的是类似娱乐明星养成的一种陪伴感和成长感。尤其是年仅18岁的她和年轻人并不存在距离,在互联网主流受众中建立了极高的认同。
加上商业化优势带来的资源,谷爱凌其实已经实现了在赛事之外仍保持较高的曝光度,在她身上凝聚的包含人格魅力、杂糅体育与娱乐的多元价值,让谷爱凌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优质体育偶像”模板。
话题性也进一步打开了谷爱凌的传播资源,比如此前就在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2》《少年志》中亮相,和易烊千玺共同拍摄了2022冬奥会火炬传递故事宣传片《冰雪之约》,近期腾讯视频还上线了纪录片《谷爱凌:我,18》。
谷爱凌,或许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