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团队内的实务讨论稿,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其中多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体会,必然存在许多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
出库订单的处理,是仓库现场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当然,如果下游订单是通过系统传输的话,可能现场对这个过程不会非常关注,因为不需要什么操作,只需要把系统处理好的订单打印出来就行了。
即便如此,对于订单处理流程的讨论,也还是重要的,因为订单的处理方式,与现场的工作安排关系紧密,有时候可以互相调整适应,有时候也会有相互制约的问题。
仓库现场对于订单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能是按照物料类别来分的,可能是按照配送区域来分的,而就操作上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 一种是常规订单,也就是不用马上操作的,可能是一个小时集中处理一次订单,也可能是一天集中处理一次订单,统一操作;
- 一种是临时订单,需要马上安排操作的,有可能是需求非常紧急,也有可能是之前的订单出了差错,需要在出库配送前进行调整。
按操作来区分,是在操作现场比较合适的办法,这两种订单优先级不同,操作方式不同,操作成本也会差很多。临时订单是任何仓库都在尽力避免的,这类订单数量增加,会对现场管理提出很大的挑战,不论是人员安排、资源调度,还是仓库空间规划等,都可能打破原有计划,那么对现场管理人员的掌控力就要求很高,而且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
二
就常规订单而言,现场有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 第一个是集单:
由于订单进入的时间并不受仓库的掌控,集中处理,集中拣货,可以方便现场的工作安排,避免操作团队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同时,集中操作也便于库存的管理,有些仓库可以把入库过程和出库过程分开,那么,就可以有一个时间点,库存数据是静止不动的,比起库存随时变动的仓库来说,不论是盘点还是现场规划的调整,都要方便很多。
- 第二个是分类,也就是不同类型的订单分开处理:
有可能是时效不同,有些订单是需要马上处理的,有些订单是需要当天处理的,有些订单可能要统一等下周处理。事实上,对于操作现场,总是倾向于把订单留到最后一刻来操作,这样可以节约出库暂存区的面积。明明是下周才出库的货物,现在备好,完全没有必要,如果马上备货马上出库,甚至可以临时占用一些过道区域,现场的面积使用就松容一些。
也有可能是操作要求不同,有些订单有特殊的包装要求,有些订单的货物需要额外的加工,有些订单还要等待一些货物入库之后才能完整备货。这些订单当然可以集中在一起操作,具体的操作要求由一线的操作人员自己判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分开处理的效果会好一些,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只是先操作正常订单,后操作有特殊要求的订单。简单的分类,就可以避免一些错漏的问题,一线操作人员不用时刻保持警惕。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团队成员的注意力,和体力一样,也是需要节约使用的资源。
- 第三个是分批,分批也是分类的一种,但值得我们单独讨论。
分批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库配送顺序,因为货物离开仓库的时间是有一定批次的。限于下游客户的收货时间窗口、仓库装卸平台的数量、出库暂存区的面积、车辆人员的调度以及现场操作团队的工作安排等因素,同时装车,同时出库是不一定合适的。
那么,根据不同线路的出库顺序安排订单处理顺序就非常有必要了。同样的货量,如果衔接顺畅,一条线路的货物刚出库,另一条线路的货物就可以使用它的暂存区,面积使用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而现场工作量也可以保持持续均匀,不至于让短时间的大工作量破坏操作节奏,给人员安排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就同一条配送线路的订单而言,也有一定的操作顺序。有些现场面积紧张,出库暂存区是没有过道空间的,那么就是说,货物进入出库暂存区必须与装车顺序相反,否则装车的时候就需要再行腾挪,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
排定绝对订单顺序的主要挑战在于,订单开始处理的时间是可控的,而订单处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不好计算,可能后面开始处理的订单B,因为货量较少的原因,反而先处理好了,这个时候,是直接进入暂存区呢?还是放在一边等待订单A?所以,绝对的订单操作顺序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有些仓库可以实现,是因为一个订单需要经过拣货和打包两个流程,拣货的时间不好控制,就在打包的时候控制操作顺序。
- 第四个是订单的分拆与合并。
订单的分拆一般是由于不同库区操作的缘故。传统的仓库管理,一般是整个仓库分为不同库区,每个库区有专门的负责人,无论是出入库还是盘点,都由这个人负责,因此,订单的分拆是很常见的。分区管理的具体原因与优劣势我们讨论过,目前来说,选择这种现场管理方式的相对少一些,但库存管理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往往因为货物管理要求不同而有所分区,最为典型的就是按照不同温度区间划分库区,即所谓多温共配。
因为WMS系统的普及,订单的拆分处理已经不再有什么困难,一般来说,订单的拆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照货物类型进行拆分,在系统拣货前把一个订单分成好几个;一种是按照库位分区进行拆分,在系统拣货之后生成不同库区的拣货单,使用的还是同一个订单号。具体的使用,还要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而订单的合并一般是出于流程上的设计。有些仓库会使用集中拣货的操作方式,也就是把不同订单的货物需求统计起来,从库区取出货物后再行分配,即播种式拣货。在拣货区范围比较大,行走路径比较长的情况下,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比较明显地提高操作效率。
集中拣货方式往往会和订单的分批处理相结合,其目的,一方面是在现场持续接收订单的情况下保持操作稳定有序,不会混乱串货,另一方面,也是将单次拣货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因为货量太大而导致拣货和分配操作上的困难。同样,使用WMS系统进行订单的合并一般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在如何划分批次的问题上需要费些思量。
三
订单操作是现场操作比较重要的一块,对于很多现场来说,是工作量占比最大的一块。因此,现场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对订单处理流程的掌控能力,不论是空间利用还是人员安排、设备调度,都和订单处理流程关系紧密,我们前面所说的相互调整适应或者相互制约,主要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对于订单处理的掌控,一般有几个节点:
- 一个是下单,或者说订单的接收。
无论是集单、分类处理还是分批处理,都可以在接收订单时进行控制,目前来说,一般还是人工的,有可能是接收订单后,人工控制导入系统的顺序,也有可能是在系统收到订单后,根据具体情况逐个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处理。
主要的原因,是系统的集成度还比较低,现场操作管理模块与配送模块一般不在传统WMS的考虑范围之内。未来的趋势,毋庸置疑,是更高的系统集成度和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一方面节约了人力,一方面也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 一个是系统拣货过程,或者说库存的匹配。
对订单的拆分与合并一般是在系统拣货过程前后实现的。
- 一个是派单,或者说拣货工作的分配。
具体的操作顺序和操作形式,可以在这个节点做比较精确的掌控。有可能现场使用的是纸质拣货单,那么,派单的过程就只能人工控制,也有可能是电子终端拣货,派单过程就需要在WMS进行统一管理,配送线路、装车顺序、订单类型等都需要纳入考虑。
当然,不排除有些现场还有后续的操作流程,比如把打包区分出来,那么,订单拣货完成等待打包的过程也是一个控制节点。
操作现场的目标,是在这些控制节点上不断调整,找到一个合适的节奏,从而达到一个在安全和效率上比较满意的状态。具体来说:
- 货物暂存区面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缩短出库暂存时间,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
- 现场工作量稳定均匀,避免操作量集中在特定时段或者操作人员不必要的等待时间,通常这是主要考虑因素;
- 现场的装卸站台、机械设备等得到充分利用,事实上,主要是克服它们带来的限制;
- 整体操作流程顺畅有序,动线上没有冲突,节奏上留有余地;
- 协调好配送车辆的调度、下游收货时间窗口;
以上是我们对订单处理流程的一些简单讨论。
四
话说回来,在现场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容易解决的,有些是不太好处理的,现场人员还是得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区分,哪些是经常性的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流程进行对付,哪些是偶发性的问题,主要靠临时调整来解决。
就我们的经验来说,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订单处理过程中的库存管理问题,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拣货出错导致的。拣货过程当然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比如说,本来需要SKU代码为A的货物,结果错拿了SKU代码为B的货物。一般的操作过程,是进行更换,如果是灵活库位制,同一种SKU在存储在多个不同库位上,我们就比较头疼了,这个A货物我们当然知道要在哪个库位拣货,因为有拣货单,但这个B货物应该放回到哪个库位呢?
最准确的办法是对所有库位上的B货物进行盘点,从而判断应该归还到哪里。但在紧张的现场操作过程中,这样的盘点是极为耗时耗力的,而且在出入库过程中,系统库存和库位上的实际库存都在不断变动,基本没法进行盘点。
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系统库存与实物库存不能准确对应,那么就会有拣货单要求到某个库位拣货,结果那个库位没有货物的情况。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不同的思路:
- 一个是不处理,直接放置在某个特定的暂存区,如果后面有库位上找不到货的情况,就到这个暂存区寻找,直到下一个盘点节点再把货物放回库位。
- 一个是随便放到一个存储有该SKU的库位上并进行登记,等待下一次实物拣货失败再来查询解决,一直等到下一个盘点节点完成实物数量与系统数量的重新准确对应。
当然,相对根本一点的办法,还是在拣货时进行库位与货物条码的扫描,扫描的过程,一个是系统上的进出确认,一个是对SKU正确与否的复核,那么出错率自然可以控制在一个非常小的区间,只是这个办法并不是在每一个仓库都有可操作性。
- 另一种是订单出错导致的。尤其在人工下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出错的时候,如果是需求100个,结果下单写成1个,对仓库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无非是后期可能需要处理一个紧急订单;如果是需求1个,结果下单写成100个,现场就比较头疼了,可能总体库存不足,那么,这边错误的需求满足了,其它99个订单的需求就无法满足了,后果很严重。
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因为供应短缺造成,比方说,某种SKU暂时供应不上,需要在不同门店间进行平均分配,待后续供应上之后再紧急补充,而这个信息只有仓库人员掌握,下单人员是不掌握的。正常来说,系统匹配库存的逻辑,是先匹配的订单先满足,这个逻辑解决不了平均分配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处理一般有两种办法:
- 一种是修改订单,那么问题来了,除非比较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可能在整个过程中现场都不会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说,发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订单都已经处理完成了,这个时候再修改订单已经没有意义了。
所以,有些现场会有人工审核订单的动作,虽然低效繁琐,但在下单操作极不规范的情况下,是满足客户需求一个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当然,审核订单的工作,逐步可以通过系统来完成,通过对历史订单数据的统计,判定一个需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是非常困难,只是未免有杀鸡用牛刀之感。
- 另一种是后期针对单个SKU进行退回和重新下单,在实际货物出库之前,这种操作终归是为时未晚的,不过对于WMS的设计要求比较高。
当然,随着系统在上下游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这个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了,一方面是供应商对于需求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下单过程也越来越自动化,下单人员只需要确定一定期间内需要维持的库存量就可以了,订单数据都可以自动生成。
从这两个库存管理问题来看,我们对于仓储过程的信息化是充满期望的——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我们往往能很明确地看到未来在哪里,只是还差一步步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