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一份财富。
一提到阅读,我们往往先想到的就是与文字相关的各种读物的阅读,但事实上,最先出现的并非是阅读与文字相关的读物而是其他,像我们常说的读心术,阅读的对象就是心,占星术师读的就是星座等等。而在最早期,我们的祖先是从阅读这个大自然开始的,慢慢地才有了文字,才有了书籍。
关于阅读的历史,国外有相关的图书作品,比如加拿大阿尔韦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和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的《阅读的历史》。虽然,我们不知道任何关于阅读的历史,依然能够不停息的去读,但我们假若了解了阅读的历史,再去读的时候,感触便会有所不同,最起码我知道了,我不仅仅可以读书,还可以读花鸟鱼虫,可以读夜空星象,可以读心等等等等,而且我读的形式也可以是默读、朗读、边思边。
书中提到了一个电视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我之前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更多的原因是,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去看综艺节目了。借此机会我看了下,怎么说呢?感觉这款节目是游走在边界上的节目,赞赏的地方很多,想要去批判也有很多地方可以拿来说,不过,读书终究是一件好事。只是比不上评书,与《逻辑思维》也不同,各有千秋吧。
紧接着,作者提到了自己的一种理念“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不妨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电子阅读器上读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挤出空闲时间读写纸书。
作者说他的这个建议受到了不少朋友的欢迎,即便如此,这种提法也只是掩耳盗铃而已。“忙时都自己喜欢读的东西,闲时读纸书”,很显然,作者时间阅读生硬的给割裂了,这是一种很不协调的做法,怎么看都是在胡扯。
我们的时间可以分为“碎片化”的零碎时间和“整块”的可利用时间。在“碎片化”时间内,我们更多的还是可以读一些闲散的文章、小说、短篇等等一些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完并且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思考的作品。这样对于我们时间的利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者所谓的“忙时读屏”更像是再读一些黄页新闻,信息量足够大,八卦程度也很高,完全是朝着使阅读变得更低级的方向去的。
我们真正的阅读,更多的是读一些能够使自己变得更自然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只会拉低自己的品味,使自己充满恶臭的读物。
“全民阅读”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我们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假若只是一味地去读,却不分作品的好坏,那就会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什么都吃,最后吃的面目狰狞、满嘴臭气。这样的一个人读的书再多,也不会有人尊敬。
对于这里我的观点是:忙时不要读大部头,多看一些不低俗的自己感兴趣的;闲时多看一些需要慢慢来读,需要集中精力来思考的作品;无论忙闲,我们都可以读纸书或用电子设备,当然,大部头的作品尽量还是读纸书,那样会更好。
读书一定要重质量,多读好书。
紧接着作者讲到了“阅读好时代的留个特征”、“我们是否处于一个好的阅读时代”,这类问题对于部分人来说是值得思考的,而对于我这个正处于阅读中的人来说,是没有太多可讨论的,因为无论现在是否是一个好的阅读时代,我都在阅读。
究竟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阅读后,我们的阅读会变得更加畅快,也会从中得到更多。
我们可以为自己为何阅读找到很多理由,而其中哪些才是我们真正的阅读目的呢?很值得思考,至今,我在不停的阅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想要知道我为什么要阅读,我从中能够得到的到底是些什么?
苏轼曾有句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么没的一句话呀,虽然我现在并不知道我在为什么而读书,但我可以知道,当我读完书后,能够达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们通过读书之后,无意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回报。
读书的目的,可以千奇百怪,我们可以为了知道一件小事而读很多本书,或为了其他什么而去读书。简单归纳起来可以归为四种: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这也是我们真实能够得到的。
读书时,我们也要做到“三动”:动口、动手、动心。
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归纳的“五种读书法”,这也是本书中,唯一值得看一看的部分,假若这部分错过了,这本书就等于彻底没看过。
朱熹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的读书,是为了穷理,通过致精,最后达到实现自己的著书立说的志向。后来,朱熹的学生把他关于读书方面的训导,概括归纳出六条要求,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一条“循序渐进”,就是读书的“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是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份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对读书方法和规律的理解,与美国20世纪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以及“分析阅读”表述几乎是一致的,而他早在12 世纪就有了这样相当精确的表述。
第二条“熟读精思”,体现的是读书的“巩固性”和“创造性”原则。朱熹强调读书必须熟读成诵。
古人阅读皆强调“读”,可能与上古时期皆以朗读为主的传承有关。朱熹当然不只是因为朗读传承而朗读,他的朗读主张乃是为了“熟”。他要求读而成诵:“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长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朱熹十七八岁读《中庸》、读《大学》时,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便是诵读十遍。
第三条“虚心涵泳”,显示了读书要有“有容乃大”的原则。学生问朱熹读诸经的方法,他的回答的:“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他说:“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
第四条“切己体察”,强调的是读书必须“体验反思”的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他说“: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主张:“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认为如果不是如此切己体察,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第五条“着紧用力”,强调的是读书必不可少的“勤奋向学”的精神。朱熹对他的学生说: “读书之道,须是用工去看。现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他主张读书要有紧迫感,不可优哉游哉。”
第六条“居敬持志”,特别强调了读书要有“志存高远”的精神。读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读书人志向抱负的状况,所以,“居敬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着根本保证的一条。
二、快阅读。
凡阅读就一定有快有慢。快阅读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就是快速浏览。我们手持一部新书,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是快速检索。通过检索把握一本书的基本信息,确定是不是要读它。譬如,先看书名页、序言、副标题等,再看目录页,再看作者介绍,这样的阅读不可能不快。在对这部新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我们就应当快速略读。通常是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章看看,粗略浏览几个段落,判断一下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类书。快速浏览这个过程通常我们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会这样去做,通过快速浏览,判断要不要买,这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情。
掌握快速浏览的能力之后,依然还要快速通读。快阅读,我们从书店购回的书,从图书馆借的书,甚至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并不意味着就此开始慢读细想、细嚼慢咽。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和熟悉的经典作品,这样做是可以的,而对于我们并不熟悉的人和书,我们不妨再加上一个快速通读的程序。不管这部书看得懂看不懂,快速地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这是有利于我们节约时间,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花的图书上。
我们主要针对普通读者希望提高快读能力,介绍了一些读者自我训练可以逐步掌握的方法。
一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看书扫视法。首先要纠正逐字逐句阅读的不良习惯,逐步扩大扫视的“视知觉广度”。只有“视知觉广度”增大,压缩眼球注视时间,减少中途回视次数,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阅读的平均速度就能提高。切忌快速阅读时反复浏览,一般只需顺着读一遍即可。
二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看书搜索法。所谓搜索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扫视图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搜索我们感兴趣的语词、段落,搜索书中某些特殊的内容,而且要有目的地加以记忆。尽量不去记那些无关紧要的词句,要记住作者意图及内容实质。掌握了看书搜索法,我们也就有了有效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保证。
三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掌握速读概括法。要力求迅速把握书中主要脉络和大意。要带着问题阅读。要把书中的主要脉络、大意和特殊观点简要地概括出来。这是快速阅读是否成功的主要方法。
三、慢阅读。
当然,要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还一定要在快阅读的同时实行慢阅读。没有慢阅读的读者,很难真正成为饱学之士。我们说饱学之士,并非专指把书读饱的人,而应当是读书读得有所得、有独到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慢读修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慢读主要用于精读。这是能不能把书读好的关键步骤。在精读的全部过程中,快速阅读只是其第一步,达到对全书有一个概括了解的目的,第二步则是逐章逐节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下问题,圈点、画线、评注,第三步是抓住重点,深入钻研,认真理解,也许还会对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深究,得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步就是对全书阅读进行总结,做读书笔记。要完成这些步骤,需要的阅读速度当然只能是慢读。唯有慢读才可能做评点、做摘要;慢读就有可能激发钻研和写作欲望;慢读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学说的研读、新作品的鉴赏都是不可少的;慢读才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做到“口动、手动、心动”。唯有慢读才可能精读。唯有慢读才可能深读。唯有慢读一生才有可能熟读几本书。既然慢读就可能反复读。既然慢读就可能重读旧书。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慢读,读书人才可能感同身受,切己体察,如身临其境,才有可能进而诵读,诵读才可能记忆久远。
四、浅阅读。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显然就是一种浅阅读的主张。
当今社会舆论认为,那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阅读,甚至扩大到网络小说阅读,都是浅阅读。数字阅读使得我们社会真正步入信息时代。新时期之初主张的“阅读无禁区”真正得以实践,人们阅读的门槛正在变平,人类信息、知识、思想的广泛交流变得可能,就这一变化而言,数字阅读就称得上是一次阅读的革命。此外,数字阅读还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譬如便捷。查阅资料的便捷、检索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存取文件的便捷,这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现在大家时间都不够用,时间变成碎片,我们想抽空读点书怎么办?在候车候餐的时候,在等候朋友的空当,在无聊的公交车上,打开平板电脑,打开电子阅读器、手机来读书,显然不失为利用碎片时间的好方法。我们去旅行,不能够搬成箱的书跟着走,可是一个电子阅读器就能装下1000 种书,随时点击就能读,用碎片化时间读完整的书或者读些精短的碎片文章,不亦乐乎?
可是,作为健全的阅读生活,在数字阅读犹如狂飙一般兴起的重要关头,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尽管我们认为碎片化式的浅阅读总比什么也不读要好,可是读什么和怎么读还是有层次高低的区别。读一本纸介质书,尤其是优秀的纸介质书籍,需要更强的阅读力。
五、深阅读。
当今社会舆论认为,纸介质书籍的阅读,大体上被认为是深阅读。我们要毫不讳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倡全民阅读,就是提倡传统阅读——读书。
中国读者对我国历史名人苦读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对外国历史名人苦读故事也不陌生。马克思写《资本论》,连准备加写作前后达40 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 种以上。德国大作家歌德花了58 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力学上贡献巨大,建立落体定律,发现物体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年轻时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他依然如故,方有了后来的成就。
紧接着作者讲的两个方面可以直接掠过了。
纵观全书,对于一些还没有开始读书的人来说是如获至宝,可以为自己开启一道阅读的门扉,对于正在阅读的人来说,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弥补自己的部分不足。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而我却没能好好的读这本书,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