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可以自由地接近父母或暂离父母。有一种信息父母需要反复跟孩子确认,那就是无论怎么样我都是爱你的,而且是永远爱你的。更进一步具体的表达则是,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我生着气,你照样享有权利让我抱抱你,亲亲你。这就是爱的契约,孩子因此知道航行的船只即使遭遇暴风雨也有一处安全的港湾可以退避。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保持成长的父母,在根基扎实的前提下,亲子关系的冲突更容易得以看见,也更容易往前推进,彼此助力成长。
如何推动亲子关系的发展。接纳容忍的前提下,即父母有能力消化各种痛点反应,首要避免否定式回应,充分倾听反馈并满足孩子的需要,其实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愿望要求是相当有限的,即使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在最终的满足响应上加入即可。这其中有个技术性问题,就是要引导孩子尽量明确自己的需求,这样他才能得劲地享用满足。前期工作可预期的一个结果是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后续父母开展辅助性介入时就可以游刃有余。
缺少安全基地,人容易迷失追求。九个月开始到三周岁的样子,婴孩对母亲的依恋相当强烈,当感到害怕或处于警觉状态时,妈妈的可得性和可接近性异常重要,她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在这里有放松和满足。假如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无处安放,经历无助与绝望之后,只得另寻出路,不过很可能找见的只是“海中漂浮的冰块”,到最后发现它是不可靠的、虚无的。
其实人的内外两条线的踪迹都可作留意并洞察,貌似能找到存在感的外线,往往是大人长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附加的填充物,有时自己都会被它蒙骗,并以此为骄傲,它是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一种认同,只是它可能从未被亲自核验过。相对而言,内线的真实常常显得软弱、发展欠佳,可能你喜欢并享受片刻内线给的那份真,但你对它并不熟悉,你更愿意回到熟悉的外线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