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一个11岁的孩子在家玩手机,妈妈很生气,随即没收了手机。孩子很愤怒,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新闻的标题是,"熊孩子"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我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熊孩子",初中三年级,仅仅因为玩游戏上瘾,便办了休学,在家打了半年的游戏。到了初四,想要考高中了,才开始学习,并且吃不了苦,对于他来说考高中希望是很渺茫的。
"熊孩子"不能接受拒绝
"熊孩子",有两个明显的特质。一是任性,二是不能接受拒绝。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在商场里,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想去游乐场玩,妈妈拒绝了他的请求。他立刻哭起来并且在地上打滚儿。妈妈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他。当他们的需求不被满足时,通常会做出像这样,激烈的、破坏的回应。
任性和不能接纳拒绝源于自恋。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自恋的。他的所有需求,只要哭一声,就有人来为他服务。他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随着成长,他会不断地发现这个社会原有的规则,也会慢慢的接纳自己并不是中心的这个现实。这就从自恋过度到自知。反之,如果一孩子的心智没有成长,仍停留在婴儿的阶段,就算长大成人,他的行为也会像婴儿一样的幼稚,这就是我们说的巨婴。而"熊孩子"就是长大了的"婴儿"。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熊孩子"的父母我也接触过几个。给我的感受是,他们既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很软弱。如果孩子向他们提出需求,他们也是不愿意满足孩子的,但软弱的一面,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无奈的去满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惯孩子。
"惯"孩子,不仅仅是无条件的满足。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家长的爱无能。父母没有爱孩子的能力,但是又非常想爱他们,就会通过无条件的满足来弥补。
而孩子提出需求,常常也不是因为需求本身。而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自己的父母是否爱自己,孩子要的是爱。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并不爱自己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提出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越来越不易被满足。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惯"孩子是既不和善又不坚定
和善是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教育方式,它需要父母有爱的能力。坚定是能够看到孩子成长的需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现实的规则。和善而坚定,就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里不断的成长。而"惯"孩子的父母,常常是既不和善又不坚定。
回到最初的新闻里,从孩子的任性,不难想象他是被"惯"大的。孩子在家玩手机,妈妈像往常一样,仍然不能理解和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但因为心情差,不想再妥协。可是迟来的坚定,让孩子无法接受。他便用幼稚的、破坏性的方式来回应妈妈。这和在商场里打滚儿的孩子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