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打拳,想把拳架打得更大一点,大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后的小,紧凑和稳固。可是,拳架打是打大了,发现脚步就容易死了,而且,似乎也缺了太极的味道。太极是内在的圆融,外在的表现也应是内在圆融的显现。
拳架大了,本该曲的,拉长了,本该圆的,幅度拉大了。表现在形体上,缺少太极的味道,问题在哪?不是拳架大小的问题,还是内在圆融不够!拳架越大越是考验细微之处,确实,拳架大,把内部的棱角也放大,缺陷放大,从而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有内在的,更细节的,更如法的修为,才能整体圆融,从而表现在拳架上,无论大小高低, 都是有那种浓厚的太极味道,那种舒缓,轻柔,流畅,举手投足,顺其自然。
以上是2010年12月份写过的一片感受《拳架与太极的味道》,记录太极修习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你可以去回顾几年前的感受,同时来印证自己的变化。是否懈怠,是否成长。
还是看拳架的味道。现在的自己已经更不太在意这种味道了。在意这种味道,在意这种“范”,会让自己把面子当成里子,偏差了。而在当时的境界,能通过规范的拳架,打出太极的味道,也是一种进步。
现在打拳,依旧把架子打大,不过不是去撑大内空间,而是去向外部空间探索。把有的这个“我”放下,去拥抱自然,或者说是,和这个自然一体。这种自然一体的状态,会提升意识上的洞察力和机敏性,这种洞察也是回归武术本质的东西。
需要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一体,这样面对环境的波动,内心如同照镜子一样,历历在目,从而有个基本的预判。所谓后发先至,也是建立在精确的判断上,也是听劲所要求的。
每个阶段,都有些不同的认识。很难说清楚对错,就是体会,就是功境。而境界性的东西,是状态,是过渡,最后是要抛弃的。
所以,太极修习,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一趟拳打下来,都是一次次的迭代。这个迭代里面,很难去规划里程碑事件。是一直在蓄势,一直在演进,完全无法预计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