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社会工作这种东西有时候想想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它可能在倾向于将一个人变得更专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非常大的规范作用。比如同样一个事件,公关策划就会看到它背后的传播目的以及营销手法,新闻编辑可能更注重它的行文模式和传播渠道,技术人员可能看到的相应的技术领域的思维革新,产品人员可能挖掘出新的用户需求……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人,因为职业属性的不同,环境不同,所属专业角度不同,所以往往有很大差别的认知。这样虽然看上去无可厚非,但是,渐渐发现,如果一个人始终在工作之外没有爱好,没有能补充其专业视野之外的东西,不能接受理解其余领域的知识与他人的视角,那么很容易在工作的这个过程中,染上不好的职业病,并且将职业病带到生活中,走火入魔,让人心生厌恶却不自知。
外语学多了的人,会在说中文的时候不经意间蹦出外语,处理相关海外业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影视app的市场宣传人员。有一次私下的聚会里,偶然和她遇见,她曾是英国留学生,像说不好汉语一样,每一句话必须带一个英文单词:“我早年在国外的studio的时候哦,manager带我们加班好几天做的area sampling后来完全用不上,拍的那个audio-visual advertising哦都没办法看的,大家都觉得他是那种缺乏fascination的人,我们三个team leader同天提出辞职,他那个表情哦,想想都觉得pathetic。”在这个根本不需要交流工作的场合,大家莫名听她演讲已经很无奈了,眼神里交换,嘴角微扬的却是轻蔑又尴尬的笑容。后来一个朋友说那天她的经理也在现场,她的经理外语不太好,但是在策划方面却是一等一的创意天才,做了很多成功的案子,这小姑娘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人家说:“你们的media budge怎么样阿?”那位经理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什么是media budge,当时很尴尬。后来,这个小姑娘在策划方面做得不好,传播又出不来预期效果,雷声大雨点小的事办了不少,原公司待不下去,想跳槽去这个经理的公司,结果经理拒收。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千万别在不该说话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炫耀你的职场专业知识或者语言技能,尤其是在那些专业上你根本拼不过ta的人面前。
以上的故事都是在说,不要在比拼专业的时候比拼零散的知识面,也不要在不需要工作交流的时候显示你的专业,把你的职业病带到除了职场以外,且并不需要的地方,很容易让你丧失优势,失去人缘。如果职业病可以造福生活,留意生活的细节,在合适的场合让周围的人感到便捷和舒适那也未尝不是一种正向的发挥。但是往往,因为思维模式的狭隘会弄巧成拙。我的一位编辑朋友已经达到了重度强迫症的地步,非常喜欢挑他人的错误,小到错别字,大到语言逻辑。最严重的时候,普普通通聊天说一句话她能打断几次纠正,你又要费劲地与之辩驳,搞得两个人交流很累。家里的一位亲戚是大学的辅导员,习惯性地好为人师,偏执固执,什么都懂的样子,哪怕她不知道,也能用很毋庸置疑的口气说一堆似是而非的道理。
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的她经常能道听途说,兀自决断出一个行业好或者不好,你同她讲真实的行业发展优势,如同对牛弹琴,我有时候觉得她的学生很悲哀,这就是误人子弟。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实在无需把自身对于职业专业性的严苛要求和气场拿到不那么需要较真的生活中。
人的眼界,经历还有专业领域的成果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如果你没有其余的爱好,又不擅长接触其余领域的知识,还不爱与人交流,非常有可能染上不好的职业病,并且带到生活中,害人害己。
我很欣赏现在的boss,几天前,跟着boss和途牛的老总一起谈合作,boss举止自若,思维开阔,什么话题都能谈得来,卫视之间的真人秀拍摄成本到制作,旅游行业的种种业务分类,影视版权的宣传与采买,海外业务拓展,甚至还出现了技术名词带宽等等,从市场合作唠到技术合作(此处有惊讶脸)boss的知识面简直实力碾压,有的事我还要一脸懵逼却强装优雅地坐在会议桌上听着。那天之后,我郑重地写下一段心得:一个真正有职业技能的人,不要在乎你在做什么,你什么都要会,整个公司甚至是其余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发展方向你都要知道,可以做到哪个环节有缺失你都能补上的人boss在工作之余是个非常爱玩,非常喜欢同人聊天的人,细观察他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就会发现,他有广泛的兴趣和交友群,所以信息非常通达,弥补了很多他专业视野之外的东西,所以一点不固执偏激。在不需要谈工作的时候,他的话题点永远会落在让对方舒服,让自己有所知识拓展的话题上。从来不把业务上的职业病带到工作之外的交流沟通中,不会给人一种时时刻刻被审查的感觉。我们不该被工作这种东西牢牢束缚住而忘记自身全面的发展,愿我们都不被工作左右,真正成为一个丰富,没有恶劣职业病且自我平衡的人,我想,这对工作而言,世界上最不容易但也最有价值的一件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