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购买了一张电影票,眼看还剩10分钟开始,请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许多时候,这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我们不探讨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也不分析里面的“必要”和“实体”,权且引玉。
在大学期间,我选修了一门哲学。课堂上,和师生思想碰撞,我写下了这样的理解(也是我当时疑惑的一个点),费希特有这样的说法:“自我是纯粹的主体,纯粹的行动,它没有也不需要任何不同于自身的依据,换言之,一切都因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产生。梁先生(梁漱溟)主张从主观上找原因。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我”?现在大家喜欢将“我”建立在一个时间轴上,分成过去、现在、将来。这样更易说明问题,比如过去的我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学习的过程,将来的我是思想上的一种规划、展望,现在的我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现在的我所听闻的许多人生哲理都是建立在这个认识上。
注释:生物和生活其实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是一种“事的相续”,这个“事”,由于我们不断的追寻,不断的向上创造,它是不断涌现连续不断在这基础上,把这个已成定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体叫“前此的我”或“已成的我”而在当前这个不断向前推进的时间点上所存在的意欲就是现在的我,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即“心”或“精神”,它是只存在于当下这一个时间点的活动,与“已成的我”相对应,所谓生活,即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一种奋斗努力,奋斗即努力去改变此前的我的局面而有所得。比如,现在的我要喝水,这时我的肢体和水杯算是一种障碍,就要努力改变“前此的我”把肢体移动到水杯再端到嘴边,这种把精神上的我和物质上的我分开的抽象定义,开始时难以理解,一旦领悟便会一通百通。
看到这里你对本文一无所获,这是前此的我理解,而不是现在的我的思想活动,它是我在当时所能找到的理论支撑,能等同于现在的我吗?
回到开头,看看我们想到什么办法。
小A:不看了,另外选时间补。
小B:你没有车吗?不能打车吗?赶紧开车赶过去呀,虽然晚到被人嫌弃,但能看下半场。
小C:赶紧发状态,看看能不能送票给喜欢看的人。
小D:询问今晚有没有人看这部电影,想提前观看可以进行换票呀。
小E:如果你看VIP单人影厅,有什么好担忧呢?
小F:小美,你现在在哪里?赶过去还来得及吗?如果今晚不看要紧吗?
……
结果有一种可能,小美就在电影院,只是排队上了个厕所出来发现还剩十分钟……
所以,事情真如你想象的那样吗?
我们看票圈的“无病呻吟”,“秀恩爱”,“晒旅游”,“晒宝贝”,“晒奢侈品”,“晒自拍”,“晒爱心”……
我们看别人状态发现这人“好闲”,这人“好忙”,这人“好壕”,这人“好装”……
人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彻底认识“自我”的同时无法彻底认识他人。(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文章所诉有默认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