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力量。
在追求知识和财富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行~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你能准确预测股价吗?
思考与行动
1. 我猜很多人得补课,因为我知道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此之前从未认真考虑过“假说”、“理论”、“原理”之间的区别。
确实是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很是遗憾!
其实,现在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区分和各自的特征还都是不太明白。
我现在对这三者的理解是:
就接近真理的距离而言,假说<理论<原理。
假说这东西包括了理论和原理,但是假说相对于后面两者,确实是因为没有被广泛地得到证实(所谓广泛的得到证实,就是说,在那些同属一个圈子里的科学家中,并不是绝大部分人都能认同以及找到认同的证据),所以才叫“假说”。
理论和原理这两个东西呢,我觉得原理更偏向于事物的本质特征。而理论则是更偏向于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如,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就是一种原理,而相对论就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在解释上很合理,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无法验证真假。(要验证相对论,首先你得有一个速度超过光速的东西吧!)
讲完了我的理解,那么我们来看看wiki是怎么说的,参考参考:
假说(英语:Hypothesis),即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未得到实验确证之前表现为假设学说或假说。
有的假设还没有完全被科学方法所证明,也没有被任何一种科学方法所否定,但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谱而首先提出量子论(量子假说),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玻尔原子理论大大推进了现代物理学发展进程。
理论(英语:Theory),又称学说或学说理论,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则、认知以及经过验证的假说,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现象观察。 人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而得到某种学说。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如果假说能借由大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科学理论。
原理(拉丁语:principium,法语:principe,德语:Prinzip,英语:principle)、原则或定律,是存在于某个系统中的一组法律、规则与基本前提。这个体系中的其他事物,大体上都可以经由这个基本规律来推导、解释与预测;这个体系中的成员,都应该遵守这个基本规律,在这套规则下运作。经由了解这个体系的原理,可以了解到整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或是反映出这个体系被设计的目的。如果这个体系下的某个原理被忽略,可能造成体系无法运作,或是这个行为将无法达成其目的。
在哲学、数学及物理学中,都常使用这个名词。在数学中,以公理(Axiom)及逻辑基础作为整个数学体系的原理。
把我的理解和wiki上的解释对比了一下,啊,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是如此之大啊!说实话,这些名词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但是,真的很多时候学习只是为了服务考试。现在想起来,花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那些长远来看没多大用处的东西上,真的是浪费光阴。
这让我很警醒,我以后确实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对待自己使用的每一个概念了。切不可望文生义,万不能自以为是。这些都是阻碍我走向财富自由之路的天敌,实在是不能掉以轻心啊!
好吧,回到这个题目来。
我觉得我现在的对这三个词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完全不敢说认知,因为我觉得如果说认知一个东西,那肯定是通过长期、系统,甚至有调查过的、有根据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或是其他概念!)。
我对于假说的理解基本上正确,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暂时性”。没有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这是我在考虑很多问题时的一大弊病,或者即使把时间考虑进来的,思考的方向也是错的,南辕北辙,所以很多时候导致思考受堵,脑子瓦特,短路,一片混乱。
而,理论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也就是说,理论这种东西,是人们(大多都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以及依据相关知识得到的逻辑推论。但是这种逻辑推论在被验证以前只是假设,要想上升为理论的层次,得有实验验证。(就好像你女朋友,得经过你父母检验合格得到承认之后,才会得到他们认可的儿媳妇这个名号一样)
对于“原理”,在这三个概念中,我对它产生的误解是最大的。可能是不误解不相识。我对它的认识也是印象最深刻,产生的惊奇感也是最为深刻的。因为在我看到“这个体系中的成员,都应该遵守这个基本规律,在这套规则下运作。经由了解这个体系的原理,可以了解到整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或是反映出这个体系被设计的目的。”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是的,如果你没想错的话,“原理”这个东西很像临界知识。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对临界知识下的描述是: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哈哈,是不是很想。成甲的解释虽然更好理解,但是很明显,wiki对于“原理”的解释我觉得更为深刻也更有操作价值。自然界中的大大小小的规律和事情的运行,都得遵循那些被称之为原理的东西。也就相当于,在一个国家中,其他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应该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才能生效。看到这个,你大概懂了点吧!所谓“原理”就是母法,而其他的规则,规律都是“子法律”。
从这个方面看,所谓“临界知识”、“普世智慧”,其实和“原理”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相对来说,原理这东西大多是用来在专业的领域里指导专业的那些事情的。但是“临界知识”或是“普世智慧”大多可以跨专业,跨领域运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复利思维”和黄金圈思维”。
其实,无论是临界知识、普世智慧,还是一个事物的原理。说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这个世界,总是存在某种总的规律,可以用他来指导其他规律的运行。所以说,临界知识或是原理这种东西,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保准亏不了。持续用下去,保准能大赚!
2. 还有另一些人得补更基础的课:他们很可能一直以来习惯于把“有争议”当作“没道理、站不住脚、不需要相信”的标志……殊不知,“有争议”本身并不能判断对错。
我觉得这种现象可以很好的用中国的一个词来形容——议论纷纷。一般,如果一件事或是一个人被左邻右舍议论纷纷,那么这件事就不是件好事,这个人就不是个好人。(至少在那些纷纷议论的人和绝大部分围观议论的人来说是这样)。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他们会认为所有受到非议的人或是事物都是不对的,不道德的(在中国,不道德比没道理严重多了,不信你自己感受下这两句话——你道德败坏,vs,你蛮不讲理)
所以,出现那种习惯于把“有争议”当作“没道理,不需要相信”是一件可以追根溯源,情有可原的事情。怪不得大家,但是我觉得,对于开启元认知的我们来说,遇到“有争议”的事情或理论时,还是要客观对待,理性分析,合理求证。不要好似还活在百年前的清朝,是非不分,善恶不辨,那真的是辫子绑在心中了!
3. 大多数人都需要去补课,统计学与概率论——你是成年人,你必须自己想办法,我能做到的只有“提醒你:你必须补课”。
4. 有人说,交易所其实就是赌场,交易额就是“总下注金额”,交易费就是“抽水”……说实话,这说法是对的。不过虽然交易所里也有很多赌徒,但是赌场里却很少有投资者。那么,“赌徒”与“投资者”之间的区别究竟应该是什么呢?其实这篇文章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5. 复习过去的文章,结合今天的文章,想想为什么给自己的资金“判刑”的刑期越长越好?这么做,给自己带来的变化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