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是一步步被妖魔化的。
从无数人手中的笔和纸上,相继喷薄呼啸出一阵阵油墨味和泛滥的 ,他们狂欢着、呐喊着、热血沸腾着,左推右就着把朴树拽近了自己臆想的世界,于是每个人都有一首歌是朴树,每个人都有了朴树的影子。
它是戏剧性的,好笑的。
追随者可以从大望路到五棵松,连着北京站一条直线。
它又很有故事,被众说纷纭:
不问世事、一身清白。
上个节目就可以成为大新闻。
穷、衣着随意、除了音乐以外孑然一身。
被世人过分追捧,人生俨然得道高僧。
爱情和金钱都是将就,唯有音乐无限崇高。
看到这些,我时常会怀疑自己看的是网络小说,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人难以置信。
可是常有的,他忽又成了极端的人设:
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虽然千差万别,却让我只看到他是多么多么艰难地做着音乐,是多么多么热爱着生活。
除此之外,是放大的贫穷,是他的如此不合时宜,让我看不到一点真实的血肉,味同嚼蜡。
我暂且把这形容为:
被夸大的、营销号笔下的朴树。
一种经由人为后期修订形成的刻板印象,使世人对他的认知停留在了沽名化阶段,把自己的诸多印象全然不管不顾生搬硬套在他身上。
朴树,知道你穷,没想到你这么穷……
朴树为什么这么缺钱?
朴树,你怎么过成了这样?!
为了在结尾塑造出朴树的诗意人生和清白之年,用一种很浮夸的、不真实的反面起意写法。这些文章,几乎是类似的逻辑和欲扬先抑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朴树。
每次看到这些,就不禁火冒三丈:钱钱钱,你写稿子挣钱比朴树多怎么不分给他?
又比如这样:
“朴树哭了:朴树不哭!”
完全难以理解这类一副把朴树当成弱势群体对待的所谓只言片语。
这些,使得真正的朴树,像一个蒙娜丽莎,市面上出现的尽是些烂俗的字,落笔成文汇周刊或者文艺风象的文化气节,把朴树弄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化人。
我也一度按照这样的逻辑写过十万+的全网爆文「当朴树唱起这首《清白之年》:出走半生,归来仍旧是少年」,虽然实际上也写得较为客观公正。
但如今再看时,这样类型的文字,抛下音乐谈人生,完全不亚于任何形式的捧杀。
我们都成了一个个刽子手,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朴树。
事实上,我们又都不了解朴树。
朴树的歌,我都听过。
每张专辑,每首歌,一一不落。
经典的如《平凡之路》《那些花儿》《白桦林》,流行的如《送别》《在木星》《且听风吟》《清白之年》……
朴树的歌,有很深的个人烙印。
把每首歌拆开来看,不难看出极强的个人情结,又都书写了朴树式的孤独。
他的孤独,是歌里的独特气质。
但实话论之,这些孤独并非所有人懂。
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就大写了这些孤独,在时代变革的年代,他拿出了不入流的说辞。
《我去2000年》是对时代的怒号。
《活着》是讲的苟且和远方。
《别,千万别》是无力又无惧的抗争。
但显然,这些歌都没红。
红的是朴树这张专辑里相对商业化的大众情歌,在那个时代最受追捧的旋律——
《那些花儿》《白桦林》《New Boy》。
第二张专辑也面临了这样的状况。
《苏珊的舞鞋》和《今夜的滋味》无人问津。
红的是最有商业化气息的《生如夏花》和《且听风吟》,甚至还有作为广告歌的《Colorful Days》。
试想,一个唱着质朴民谣的歌手,红的却是几首朗朗上口的有商业气息的歌,这是多么让人矛盾啊?
而更加矛盾的是,过多的商业化包装和商业化活动同样制约了朴树的步伐。
忙,累,活得不合时宜。
这些,让朴树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况,也一度因为创作者的症结停摆了自己的创作。
可如今呢?
当朴树十年之后归来,带着新的专辑《猎户星座》归来,他还是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市场的安排,在打歌、选歌上更多听从了团队的主张;也接受了公司团队的提议,在演唱会上把这些所谓金曲搬上来。
这些,是观众喜欢的。
是过去朴树不喜欢,但现在接受了的。
哪怕我喜欢他,我也得承认:
现在的朴树很市侩,我们更市侩。
我们希望他的输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可他的迎合又让他现在显得如此的不入流,创作更是陷在了当年的泥潭里,再无新的突破。
4月底在北京五棵松看完场朴树的“好好地”演唱会,我没有像周围的观众被情怀带动哭得泪流满面,我也没有因此陷入一个怀念过去时光的窘状。
反而,我觉得票价不太值,很遗憾,在敷衍。
忽略他高烧嗓子不行这个理由,忽视他中途的两次落泪。
朴树的北京演唱会,并没有尽全力。
超过三次把话筒给了全场观众。
超过五次跑调。
超过八次失误。
以及,在中途的讲话,他磨磨唧唧了半天最后不知道说什么作罢。
抛开这些层面这些环节,朴树的歌不多,现场也不算精彩。
当然,朴树的live并不好。
他本就不是一个live型歌手。
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适合做演唱会的人,偏偏开了一场又一场现场会,那他唱得就不再是歌了,而是情怀。
“物以稀为贵”,王菲的演唱会之所以卖到天价,因为稀罕。同样地,朴树的演唱会能叫座,也因为他很少现身。
十几年三张专辑,演唱会也屈指可数。
可是如果他的数量变得庞大,这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情怀是终有一天会挥霍光的,因为他辜负了所有超凡的厚爱。
在看知乎和各大网站,时常会有一个疑虑:
朴树的钱跑哪里去了?
朴树为什么会这么穷?
以至于,我也看到无数类似这样的言论:
朴树穿老婆衣服=穷
朴树穿淘宝两百多块的鞋子=穷
朴树上综艺=穷
那朴树是真的穷吗?
一场演唱会可以挣几百万一次搭档演出可以几十万还有各种额外收入。
即使不活跃在唱片市场,名气也是在的。
名气是值钱的。
朴树也并没有穷到自媒体所出书立传的那种所谓穷得一塌糊涂的故事的地步。
过分的叫惨,并不会让人突生好感,反而会厌恶到底。
说到底,现在的朴树是被标签化的。
他成了一个设定好的身边人。
他的音乐和人设被过分拔高。
他逐渐用来填充起世人心目中构建的乌托邦。
朴树是有群众基础的。
因为他平凡,真实,接地气,贴近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如此喜欢他。
但现如今的朴树又是不切实际的。
他的音乐和生活都被无限放大,他的每一步被夸赞被盛誉,都成了欲加之罪。
让他好好做一个平凡人不好吗?
当你闭上眼睛去听歌时,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问,那歌才是最真实的触感。
别去看评论,别去看故事。
那样的朴树,不管是好是坏,那才是真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