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八年,《千与千寻》再次在影院上映,人们纷纷聚到荧幕前,缅怀着自己的青春,寻找着全新的感悟。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点松散。在误入神隐之地看到父母不顾礼仪地吃陌生食物而变成猪后,千寻努力地想要回归正常并带着父母回到现实世界。整部电影的冒险故事都是围绕千寻的这一目的而展开,但是在这简单的故事背后,却蕴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
看到千寻一家穿过隧道的门之后,千寻的爸爸说了一些关于这座建筑的来历的话。他说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原先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从此偃旗息鼓,很多像这样的建筑都废弃下来,只留下一片荒凉。这里其实暗示了电影反映的时代背景:在经济高歌猛进几十年后,资本逐利使泡沫经济越积越大。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社会遭受重创,陷入20年的经济低迷期。
电影中讲到,千寻要想在汤屋生存,必须在那里找到工作。有一幕,千寻找到了汤婆婆,不断央求她给她一份工作。汤婆婆说,我凭什么雇佣你?你又瘦弱,又爱撒娇,又爱哭,雇佣你一点用都没有。资本是逐利的,资本需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为了生存,他们与汤婆婆签订劳动合同,为她打工。
在此过程中,汤婆婆夺走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名字,使他们忘记原来的真实的自己。在汤屋中,所有工作人员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养活自己。在大资本面前,渺小的他们都成了为汤婆婆赚钱的工具,丧失了自我。他们变得贪婪、市侩,唯利是图。而作为电影主角善良、纯真的千寻,则代表人们在进入社会前的原本面貌。
在千寻入职前和入职刚开始时,所有人都不怎么待见她,尤其是那些青蛙们。她在打扫大浴室的时候,想去柜台要一张药浴的牌子,但柜台的青蛙没把她当回事。纯真的千寻不知道资本世界中的规则,只有花钱才能拿那些牌子。所幸被千寻的善良纯真吸引的无脸男帮助了她。
当“腐烂神”来药浴时,所有人将千寻推到前面,让她去做最“肮脏恶臭”的差事。于是她“临危受命”,在恶臭中完成工作。而当他们发现千寻清洗的是大名鼎鼎的河神,所有人都跑出来围着千寻欢呼。这前后的反差使他们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也凸显了千寻内在的纯真与高大形象。
电影中的无脸男是个怪物,空虚寂寞,但本性善良。在千寻到来之后被她的善良纯真所吸引。千寻曾在大雨滂沱时,给他留了门让他进来躲雨,无脸男想回报她,悄悄给了她很多药浴的牌子。他以为千寻会像其他人一样,通过金钱就能收买,所以他用金子来讨好千寻,却被她拒绝,这让无脸男非常苦恼,内心开始向阴暗方向变化。他开始在汤屋中用假金子欺骗他人,开始吃人,开始说话。他丧失了自我,变得狂躁、凶残、可怕。但强大的女主——千寻,最终拯救了他。
汤屋犹如鱼龙混杂的大社会,无脸男在这一环境中迷失了自我。
到这里,我才发现作者的用心良苦。电影根本不是讲什么三角恋,也不是讲关于千寻的成长故事,而是对资本社会的批判。资本社会扭曲了社会价值,使生活在其中人们迷失了原本真实善良的自我,变成资本的奴隶。
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了,这部电影还有第二个潜在的主题。第一个主题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个主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社会,也是工业社会,工业给大自然造成了巨大伤痛。集中表现为“腐烂神”,实则为被工业废弃物污染的洛川河神。
而电影的男主角——白龙,原本也是琥珀川的河神。千寻在很小的时候掉进他所在的河中,被他救起,这是千寻和白龙关系起点。但工业社会使他所在的河被填埋,白龙代表着那条河,这意味着白龙本体已经不存在了。
而钱婆婆的存在,则是汤婆婆的对应。一个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一个利欲熏心,开设汤屋来赚钱。电影表达了作者的希冀,他希望人能够建立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把最淳朴的本性找回来。
然而,这是一部难得的老少皆宜的影片,从十岁的孩子,到八十岁的老者,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他能看到些什么呢?也许是日本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千寻一家在搬家的路上,走错了路,误入汤婆婆主宰的灵异世界,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猪,千寻克服困难拯救父母,重回人类世界。——至于汤婆婆为什么要开油屋,小白龙是怎么来的,奇臭无比的腐烂神是怎么回事,还有那个没有脸的瘦高个到底在做什么,孩子们很难理解,也不想理解。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他看到的当然会更多一些。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二十岁的年轻人说,这是白龙和千寻的爱情故事。千寻刚入灵异世界,恐惧至极,是白龙冒着危险救了她;白龙受伤,千寻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找钱婆婆拿解药,不惜走上没有归程的路。正如影片里锅炉爷爷所说,这是爱的力量。爱能拯救生命,更伟大的是,爱能让所爱的人,做回最真实的自己。就像白龙提醒千寻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就像千寻记起白龙原是家乡的“琥珀川”,一条河流的名字。
二十岁的青年人,还会从影片中看到环境破坏的隐喻。奇臭无比的腐烂神来油屋汤池洗澡,员工避之不及,只有千寻和同伴小玲尽责地为他服务。千寻从腐烂神的身体里抽出一个自行车把手,随即从它身体里,倾倒出体积巨大的垃圾和废品。汤婆婆这才意识到腐烂神是河神,一条被人类的垃圾污染的河流。
白龙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曾经是一条河,被人类借着开发的名义填埋后,在人间消失了,这是现实中许多河流的悲剧。
千寻坐在海上电车上看到的窗外风景,纯洁宁静,让观看影片的年轻人念念难忘,那才是人间应该有的样子啊。年轻人伤感了。
到了三十岁再来看《千与千寻》,所感受到的就不止是伤感,还有不安了。三十岁的人从影片中看到了自己。
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猪,——现代人在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前,又有几人控制得了自己?
汤婆婆爱财如命,与同胞姐妹反目成仇,——现代人为了钱,亲情友情爱情都可以抛在一边,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上演。
白龙为了学习魔法,被汤婆婆牢牢控制,以至于无恶不作,——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梦想”,是否也会交换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最后离本来的自己越来越远?
无脸男孤独寂寞,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怀,只会用金子收买人心,只能用暴饮暴食忘记自己,直到最后面目全非,变成了真正的怪物,——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汤婆婆的巨婴,不会走路,不会与人交流,从未踏出房门半步,——这难道不是那些如温室里花朵般的孩子们的缩影,难道不是那些啃老族、宅男宅女们的生动写照?还有那些一天到晚搬运煤块的小东西……怎能不让人联想到被资本家无情压榨的员工们?……
影片里的每个角色都是镜子,都是隐喻。
四十岁之后,我们从影片里看到的,又可能是另一幅恐怖图景。整个灵异世界,就是资本主义控制下的社会缩影。
汤婆婆掌管的温泉旅馆,是一个现代资本企业的样板。汤婆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连无脸男这种客人,汤婆婆也吩咐千寻:“好好捧着他,叫他把钱都拿出来。”
在这样的资本企业里,形成了严格的阶级结构和劳动秩序,有统治者,有管理者,有员工。更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影片刻意把劳动过程中的所有男工描绘成青蛙,而女工则为蛞蝓,这是《资本论》中“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的形象比喻。
为了完全控制员工,汤婆婆甚至剥夺了每个人的名字,——“千寻”被改成了“千”,这也是片名《千与千寻》的由来。
在资本主义控制下的社会里,人们在创造价值的利诱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在消费主义的引诱下,任由自己的贪婪、欲望和暴力不断膨胀,直到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之间只有榨取,没有怜惜;人与之人间只有交换,没有真情;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互相撕扯,根本无法和平共处。
《千与千寻》所展现的社会,让人不寒而栗。——那么希望在哪里?
2001年,《千与千寻》首映时,导演宫崎骏在电影阐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和奉献精神,发挥人类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虽然她历经艰辛找回自己原有的世界,但并不是因为她打败了恶势力,正如原有的世界未曾消亡一样,这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含的生命力的缘故。”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希望放在了十岁少女千寻的身上。千寻面对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忍、勇气、变革精神、反抗精神,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丢失的纯真之心,关爱之心,是她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她个人得以救赎的唯一方式。
“千”要找回自己真正的名字“千寻”,她要为自己的存在而战。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十岁,还是八十岁,也必须为自己的存在而战,——这是电影《千与千寻》的终极意义,也是这部电影赢得无数奖项,吸引无数观众的真正原因。
《千与千寻》出品十八年后,在中国商业院线大规模上映,上映三天,票房已近两亿。这是经典电影的生命力。
感谢您能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