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编的电影,应该是最难讨好观众的电影类型之一了。除了少数成功者,大部分游戏改编电影一上映就被粉丝骂得狗血喷头,更可怕的是没玩过游戏的新观众同样不买账,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评分低还是其次,关键票房惨淡,直接影响电影的经济收益。即便如此,也没人愿意在旁边眼睁睁干看,毕竟在影游联动的大趋势下,谁又舍得放弃这么大的蛋糕呢?
所以挨骂归挨骂,游戏改编电影依旧如雨后春笋,绵绵不断地冒出来。可到底该怎么改,才能让大家都心满意足?
先来看看游戏的基本定义:用于娱乐的程序。不管使用了什么硬件作为载体,本质是为了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在这个定义之下,游戏的重点在于这个途径,也就是用户参与娱乐的过程。
虽然每个游戏基本都有背景故事,但并不需要十分严谨,在游戏过程中,这些背景故事的逻辑硬伤也不会凸显出来。电影则不然,要在2个小时之内讲述清楚一个有冲突有高潮又合乎逻辑,还不能脱离游戏主线的故事,显然难上加难。
电影对游戏内容改编得过多,玩家觉得不忠实于游戏,不买账。电影对游戏内容改编得过少,那就是妥妥的剧透,也不利于新观众的融入。这个度,须不偏不倚,怎么拿捏看来都左右为难。
1993年,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面世,最终惨淡收场,从此以后,在这条路上,成功者虽有,但失败者更多。看来热门IP也不是解救一切剧情硬伤和尴尬演技的灵丹妙药。
类似《超级马里奥兄弟》的例子还少吗?
《街头霸王》《龙与地下城》《双截龙》《生死格斗》《死亡之屋》……哪一个不是步了后尘。这一系列扛着IP大旗铩羽而归的惨痛经历似乎在提醒着我们,电影并不是几个演员穿着游戏人物的服装上演一出COSPLAY舞台剧就可以安抚人心的。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游戏改编电影更是如此,因为游戏粉丝们往往较其他群体更为挑剔。本质上来说,游戏粉丝和路人观众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个群体,瞻前顾后讨好两边,最后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游戏类型,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比如FPS,主角有可能只是一架飞机,除非编剧另配以大量的补充剧情,否则难以支撑起单薄的故事主线。而这么做,无疑是在榨干IP的最后价值。
也不是所有的游戏背景都要照搬到电影中。如同一座雄伟的城堡,有无数精美的房间,既然你不可能一眼就看见每个房间的摆设,也就不要指望一部电影能展现所有的游戏背景。《魔兽世界》恢弘的世界观,恐怕就是拍电视剧,也能轻松连载10年。
而对于路人观众,他们更不关心这个城堡里的房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只需尽情体验城堡的巍峨,观赏大气磅礴的大厅陈设,就已经足够他们对城堡做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定论了。
粉丝决定口碑,路人决定票房,编剧和发行公司,则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情怀”二字值得上10亿,掘金固然重要,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把粉丝的情怀拿出来扔在地上踏践,结局会是什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