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越说我像文人,其实他更是班上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每节课后,追着我问问题的,他是男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很喜欢他美丽的赞语:“我想象着丁老师不是站在教室的讲台上,而是行走在山河之间的样子,诗意的句子、哲思的句子必定会从他的心里流淌出来,那才是丁老师的语文课最该有的样子。”
丁老师的语文课
王骏越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拥有文人般的丁老师。
丁老师名曰“之境”,初读来,不能即通其意,丁老师便给我们解读:“之”是“去”、“往”、“到”的意思,“境”是指一种境界,“之境”之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一种理想的境界。这是个很特别的名字,想想更觉得文采斐然,有一种古典的美感。初一时只觉得“有意思”,现在想起来,真是名如其人,和丁老师的形象完美融为一体。
丁老师是怎的像个文人呢?这好像是一种不确定的、证据不足的感觉。我翻开初中的第一本语文书,第一节课讲的是莫怀戚的《散步》,在课本的两侧,我看见了那时的笔记:母亲的言语,体现出老人的慈爱;“我”的心理变化和行动,体现出中年人的责任感;随意的环境描写,展现着初春的美好生机,衬托着家庭的亲密和谐气氛;课文大量的对称句式彰显着尊老爱幼平衡所产生的和谐之美……我现在还惊叹于丁老师对文本细腻的理解,和对语言精致的赏析。真是幸运,这堂课内容的充实不是因为老师特别重视第一节课,而是丁老师自身就有能力去发现这些。丁老师每节语文课似乎都是精心设计过的,有时是大家一起朗诵,有时是辩论,有时是对课文的延伸想象和比较分析。丁老师总是愿意这样精益求精,似乎不把语文学习之路上的每一道风景指给我们看,就不罢休。他的文人气息传递在不经意的授课之间。
远不止于此,他有时还会把在朋友圈上写的文字读给我们听,把拍的照片给我们看,有时还将自己写的文章也念给我们。家中的文竹和兰花,市区的簕杜鹃,家乡的杏花,异国的榆树,都能触动他的情思,让他从人情事物、草木花鸟之间发现美,让他从生活中发现哲思。丁老师总是愿意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讲这些,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学语文——课堂永远是超出课本的,是有文化内涵的,语文永远是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有血有肉的。他是一位行走于生活之间的文人。要不是丁老师这样的爱文学,他怎么可能会有这番天生的对美的感知和敏感?
还记得有一次,丁老师讲《满井游记》。虽然是自读课,但他依然很投入地带我们品读。我尤其喜爱这篇游览山水的小文——啊,“如脱笼之鹄”,姿态多么潇洒;啊,“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描写多么生动;啊,“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春天的喜气被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大概丁老师也沉醉于这样的描写,于是临下课,布置作业时,他脱口而出:“大家还要背诵这篇古文。”
同学们诧异地说:“课本上没有说要背呀!”
丁老师露出惊讶的表情,看看课本,的确没有要求。于是说道:“这么美的文字,我觉得背下来也挺好。”
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求啊!
对于丁老师,或许有人觉得他对阅读题的技巧讲得不够,对作文总讲些高要求的追求美的东西,不要求我们记背范文,这样成绩怎么能快速提高呢?对于丁老师,或许有的学生不喜欢他滔滔不绝地讲那些课外的东西,不理解读文章为什么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欣赏,不认为讲讲那些现代诗有什么必要。但是无论怎样,我们的丁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更像文人而不是备考专家。当然,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领先的事实也在证明若能领会丁氏正经之精髓,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现在已经是中考的冲刺阶段了,课文都已讲完,复习和备考才是主角了,我无比地怀念以前丁老师讲语文课的日子。我想象着丁老师不是站在教室的讲台上,而是行走在山河之间的样子,诗意的句子、哲思的句子必定会从他的心里流淌出来,那才是丁老师的语文课最该有的样子。这话虽然是有些夸张的赞扬,但我觉得,丁老师是文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