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杂书册页——临颜真卿多宝塔碑等》,纸本,行书,26.3×15.9cm,天启七年(162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从小就生长于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在出仕前就与同乡画家顾正谊、莫是龙、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致仕尚书陆树声等结下友谊,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书画家。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得魁,谁知发榜时竞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其书法有了很大进步。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终于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
董其昌书法早年从颜真卿人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特色,晚年仍归人颜真卿。
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