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是快
人都会有侥幸心理。
设想用最小化的成本,来换取某一个期待稳定的结果。
比如学习,大学四年一直靠考试前临阵磨枪,加班加点来学习。
当时我认为,考试分数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学会学不会,以后再说。
因此,直至在工作的时候,当老板偶尔得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让我为大家做分享的时候。
我却用了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那会儿只花两天为考试而学的知识吃透了。而且在分享时,很多细节都被搪塞而过,因为我心中,始终没有一根逻辑线,将所有的东西串起来。
及至在成人学习的阶段,我也一度参加过很多的培训班。但是,在参加了几次之后,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比别人慢了很多。
当我仔细思考原因之时,我会发现,同学们都会努力记笔记和整理笔记,最后输出想法,分享交流。
而反观自己,一直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还一度以一种攀比心理,认为他们学得真慢,自认为,我在深度上不如你,那么我在广度上赢就好啦。
于是乎,我又会去参加更多的培训,开更多的坑。直至有天老板问我,上次培训你学会了什么?我拼命从大脑中提取所学的东西,但是感觉那都是些不完全的片段,而且在陈述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很容易的跳跃,没有一个结构或者逻辑在引导和转述。这让我感觉到,大脑一团浆糊,而老板听得一塌糊涂。
仔细分析,这不正是侥幸心理作怪么?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这本书中,早己经揭示了我们知识需要收集,整理,内化,分享的步骤。而我自己仅仅停留在收集,更多时候甚至没有整理的习惯。更不要提后面的内化与分享了。
我不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有很多的记忆片段和思维索引。都是源于自己对想法初加工的一些材料。他们就像看不见的幽灵,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如果轻轻抓住,稍作分析,情感与想法便倾刻水银泄地,将这个思维气泡变成了我独特的思维产物。而当我不去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在我的大脑里面游荡,在我调用逻辑系统的里,突然袭击,打断了我原来的思路。
想到这里,我不禁明白到大牛们为什么思考速度和纵深会比我们快,是因为他有长期的积累与思维路径,脑中有成为体系的模型和结构。所以他们比我们的快,是来源于平时自己的日积月累,而不是表浅认知。
再进一步,内心与表达之间也存在一个很大的GAP。
心中明白到的知识与模型都只是一些隐性的知识、未经雕塑和反馈调整的存在。从内化到分享的过程,都是一个从大脑中提取隐性知识并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要真正掌握一个知识或者成为一派大家,更重要的是分享,哪怕是丢脸和打脸。
不过正如大神说的那句“你的脸,才值多少钱?”
既然决定了去做,那么就义无反顾,何需理别人的想法
人是群体动物,看见不同的,就先习惯性喝倒采。
不过,面子值钱么?不值钱,就好好积累,让自己更值钱吧。
始终记住--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