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汪涵说过,自己会储存起自己的一些小乐趣,当心情不好,感觉压抑,对生活没有劲头的时候,取出这些小乐趣,让自己心情美丽,重新释放出对生活的热忱。
今天,我就效仿了汪涵的手法,我把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的另一半存进了我以后的日子里,但是我又会急不可耐的打算看完,所以只能暂时想象的到能够预留到明天。因为还要预留出时间给《艽(jiao)野尘梦》,其实我并不太在乎陈渠珍到个人经历,我想亲身感受到是西原对爱情的那种执着,那种“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的奋不顾身。
还是回到纪录片上来吧。曾经我构想过好多好多书店的样子,但都不及这部纪录片上呈现的样子。对于台湾,也有了更多的期许与憧憬。
每个书店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外面纷繁喧嚣,里面静谧如水。我喜欢书,当书纸张里的纤维掺和着岁月的年轮轻拂过你掌心指纹的那一瞬间,心却似树根一样扎实的埋进了时空里,续接上了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棵树苗汲取世间精华,抵挡住风雨的侵袭,长大,然后被砍到。以前有个故事说的是石块跟石雕的区别,现在是一本书与一块木炭的区别。我想,对于一棵树,能够被做成一本书,这也是足够浪漫与幸福的吧。
书店是一个输出梦想与想象,灌注希望跟美好的地方。我喜欢新手书店、喜欢晃晃二手书店、喜欢小间书菜、喜欢南崁1567小书店,最不喜欢看书被人叨扰的水准书局,最期待时光二手书店,也被人文书舍、阿福的书店、伊圣诗私房书柜深层次的精神寄托所震撼。
我会喜欢去逛书店,去看书名,看书的厚度,体验书的厚重。自己也有种执着,每次离家,都要感受“其书五车”的痛苦与快感。收拾行李,一定不能带太多书,然后就习惯性的去翻阅,这样书就进了离家的箱子里。可是,最后东西太多,放不下去,就想着拿出几本书放衣服行李,心思凝重,不知道要舍弃哪本书,最后,就抽出里几件衣服。来回的路上,看似一个行李箱,实则里面已被书充满,重量在心头还是手头上都很是一沉。
如果可以选择,我也打算开一家书店,书店的经营模式跟特色理念是特别需要用心的去构思下,这样也可以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世上,到底有多少本书?深信,书店里的人会是很单纯,没有那么多戾气。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对生活的情趣一定不会缺少。
阅读,其实打开的是一扇门,而书店就是通向这扇门的地毯,踩在上面得到更多的是享受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