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冶,似乎总是应该拿她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开篇。《唐才子传》中说道:“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那年,她只有六岁,却作出了这样一句诗,因为“架却”谐音“嫁却”,父亲看后虽然惊叹于女儿的才情,却不免惊恐万状。
这事我看可信度不高,六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我尚且还记得年幼时由于不了解结婚到底是件怎样的事,只晓得人长大了都是要结婚的,所以害我担心了很久。因为我听长辈说起身边的年轻人找了个对象,要结婚了,(“找”我家乡的土话同“招”谐音),就天真的以为结婚只要“招”对象就可以了。那么去哪里“招”,自然是大街上了;那怎么“招”,用手“招”呗,随便抓住一人,问一声“愿不愿意跟我结婚。”这种想法折腾了我很久,想起以后要去街上这么“招”对象就一个头两个大。现在,想起儿时这个想法就可笑。况且,做家长的只因一句话就断定女儿长大后会是失行妇人,这也太过武断。这事,估计又是古人附会的,似乎这些传奇人物小时候没啥特别经历都对不起之后的风云人生。
就因为这一句诗,李冶被父亲送到了剡中玉真观,做了一名女道士,改名李季兰。父亲的目的很明显,是希望借助道观的清净,让女儿成为一个恪守礼教的女子。只是可惜,在道观长大的李季兰成年后非但不是一个规矩女子,还正如他父亲所预言的成了一个行为放荡泼辣的女子。唐朝崇尚道教,李唐王室自称老子后代,当时期女道士的身份十分丰富,上至皇亲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李世民还曾下诏“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他们可享受十方供养,衣食无忧,还不用服劳役,当时的不少名士都曾来往于道观。而女冠们社会交往自由,不受礼法约束,想清静都难。何况是像李季兰这等即貌美又才华横溢的女子,更加不会甘心只是“平淡”二字覆盖了整个青春。
史载李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擅弹琴,尤工格律”。这样一个出众的女子,道观困不了她多久。李冶常跟当时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对,与不少人交情匪浅。在一次聚会当中,她知道在场的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此病在当时无治疗方法,为了减少痛楚,只得以布兜托起下身。李冶竟然当众用陶渊明诗对刘长卿道:“山气日夕佳”,刘长卿不慌不忙,当即用陶渊明诗回话:“众鸟欣有托”,本来应该尴尬万分的场面却满座哄堂大笑。
虽然李冶虽然表面风风火火,却一生情路坎坷,在她生命中出现过不少人。但一开始,老天就对她开了个玩笑,重重创伤了她。
那个男人,叫朱放,他们是在李冶一次偷跑到剡溪泛舟时相遇的。彼时,正是少女情窦初开时,朱放谈吐不雅,生得也俊朗,两人相交甚欢,不久就建立了深厚的情意。从此,秀丽的湖畔成了他俩约会的地方,李冶一颗芳心渐渐沦陷。
朱放是隐居在此地的名士,实则就是终南捷径。果真,期待已久的诏令下达,朝廷要朱放去江西为官。有多少爱情,在功名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从古至今,都一样。挥泪一别之后,李冶的日子开始乏味,开始寂寞,在这期间她写下过不少幽怨的诗作,有一首曰: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明月夜留别》
这真是一首相思入骨的诗,“层城”有多种解释,这里指代高山之巅。自从分别后,对你的相思就如同天边的明月,将月光洒满人间,普照大地,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会追寻你而去。然而,朱放却久久未归,李冶明白,置身于官场之中,再也不是原先的闲人隐士,那份感情已成回忆。
他,只是她命中的过客。什么是过客,就一句话:相遇只是偶然,离别却是必然。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只是奢望,甚至根本就不该有这样的奢望。
而在这时,另一个男人闯入了李冶的世界,他是陆羽,后人誉为“茶神”。他是早闻李冶大名,特地抽空来拜访,李冶接待了他,聊得十分投机。之后两人就成了朋友,陆羽还把自己的友人皎然和尚引荐给了李冶。说来也巧,李冶只是把陆羽当朋友,没往深处想,但却喜欢上了皎然和尚。
此人虽为出家人,却颇有文采,气质淡如菊,俗家姓谢,据说还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只是可惜,李冶遇到的不是风情万种的辩机和尚,而是像六根清净的唐僧一般的皎然。皎然对于李冶的主动投怀送抱,不起半点尘心,写了一首诗委婉拒绝: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经不起,还捧旧花归。
说李冶不伤心是不可能的,陆羽也一样,他是喜欢她,怎奈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但陆羽还是很关心她,在李冶重病,迁居燕子楼调养时,还赶到她身边亲自照顾她。
养病那段时间,李冶的日子过得很是清淡,陆羽的到来让她很吃惊,也很感动。不久后,她便痊愈,这可多亏了陆羽的悉心照顾,于是李冶作了一首诗答谢陆羽:
昔去繁双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从诗中看来,陆羽来时的天气还很差,可李冶仍是只有感动,不过,陆羽不在乎,他是真心对她好。
李冶的一生当中,还有另一个人重要的人,阎伯均。但此人跟朱放一样,负了她,李冶曾为她写下过一首诗: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送阎伯钧往江州》
李冶在诗中自称“妾“,想必他们之前关系不一般,但最终心中所爱之人还是成了一个阮郎迷。“阮郎”本指阮肇,据《太平广记》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阮肇与刘晨二人上天台山采药,路遇仙女,各自成了亲,在那住了半年之后,才回到家。不曾想山中方十日,世上已百年,尘世间已是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只打听到了他们的七世孙。
他,还是一去不复返了。
李冶想不明白,可许多事就是这样迷迷糊糊,爱她的人她不爱,不爱她的她却爱地死去活来。空有的这一身才华,最终又给了她什么?
李冶曾经去过皇宫,那是她的才名传到了唐玄宗耳中,皇帝下旨召见。《唐才子传》载:“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每次想到“俊媪”这一词,我都不免为李冶叹息,纵然玄宗并未说错,李冶那时已是徐娘半老,可对于一个美丽的女子来说,芳华不再,是不可言说的痛。在现代这社会,但凡是有点金钱底子的女人,为了去掉脸上一小块斑,一道小皱纹,花上个几万块那是眼都不眨一眨。想必当时的李冶,对于皇帝赐予的这个“雅号”,真是哭笑不得。
李冶晚年,因被迫呈诗给叛将朱泚,而被视为逆贼,被德宗下令“扑杀“,也就是乱棍打死。当时李冶已年近花甲,没想到一代才女,竟落得如此下场。
再次回过头去读她的诗,我最爱的仍是这两首: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许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相思怨】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八至】
曾经,在某个夜晚,她独上高楼,月光下的影子也显得几分憔悴。用一腔真挚的相思弹就一曲,可笑无人听!唯有独自泪流到肠断。这首《相思怨》通俗易懂,但却十分引人遐想,字字情深,隔着千年的时光,还能体会李冶写下这首诗时的苦涩。而那首《八至》总让人有种失望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其实讲述的道理很浅显,但我们却想不到,可想到了却又不愿相信。夫妻间可以亲密无间,如胶似漆地如同一人,却也可以形同陌路,致死不再产生一丝情感,这不禁真叫人感到可怕。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这该是经历了怎样的沧桑人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何潇湘 20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