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中国古人的审美有四重境界,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
一曰“艳俗”,这是最底下的一层,类似于张艺谋的《英雄》,冯小刚的《夜宴》,农村的大花布床单、二人转;特点是简单明晰,大红大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
二曰“含蓄”。唐诗宋词是最典型的代表,它的美需要慢慢体会,细细品味,而无法直接理解。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此地一分手,我就坐船走了。意思虽然简单,但从诗歌的角度上讲,上一句与下一句对仗工整,意思前后相接,这就叫做流水对。它的美很含蓄。宋代更是把含蓄美发挥到了极致,各种物件与字画,无不透露出此类审美情趣的极致:汝窑,文人画,山水长卷,粗看都是寡淡之极,细看却是韵味悠长。
第三个层次,接受的人就更少了,叫做“矫情”。当代艺术有很多这种状态的代表。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英国女王都说:“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画的人的脸到底冲哪边?” 同样,红楼梦里那些稀奇古怪的药方是矫情,现在有些所谓的私房菜也是矫情,有个业余经营私房菜的美女说: “我做“泉水牛肉”这道菜都要用虎跑泉,因为虎跑泉里的矿物质少,水质更软,所以泡茶煮牛肉都必须用它。”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那你还不如用纯净水哦,矿物质更少,水质更软。
金字塔的塔尖是最高层次的审美——“病态”。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只要进入“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病态的审美首推缠足,今人对缠足难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缠足为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还专门教人怎么欣赏缠足。《红楼梦》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态美。贾宝玉像个女孩子,林黛玉像个病人,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
病态的审美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金鱼。金鱼其实是畸形鱼。今天大家都说金鱼如何漂亮,但如果你第一次看见金鱼,你肯定说这鱼太难看了。金鱼是一种病态的鱼,它把鱼所有畸形的地方全部夸大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北京哈巴狗。它的全称叫中国宫廷犬,是不健康的犬。宫廷犬是近亲结婚的产物,眼距很大,牙齿稀疏,有先天愚型的特征。过去欣赏梅花,盆景中有干枝梅,也是病态的。文人欣赏梅花的最高境界叫做“病梅”,就是这花有点儿病,半开不开。文人就喜欢这种状态。
古代社会以文人为中心的这种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文人设计了审美的层次,大众就是跟着设计去学,审美是学来的。我认为病态美的突然大量普及类似于现在的追星,其实大部分人就算穿上明星同款,也未必有明星的范儿,但是总是会有人会争先恐后去尝试。
以上就是马先生根据自己考古玩古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古人审美四个层次,这些审美标准都是文人所设计的。那么,是不是中国古人所认可推崇的高层次的美基本上都是病态的,含蓄的,矫情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唐朝人就喜欢过杨贵妃那种丰腴性感的美,汉朝人就喜欢过赵飞燕那种灵动婀娜的美。我认为中国的主流审美情趣五代十国后以赵宋朝为界碑,开始转向为文弱。那么我姑且将中国人在宋朝之前的主流审美称之为“武人的审美”吧。从敦煌飞天的壁画可以看出,当年中国女子的性感婀娜依然为主流审美所推崇。
说了这么多与题目不相干的话,终于要谈到林黛玉了。林黛玉可以算是中国病态美女的第一人。一个病怏怏的美女和一个性感健康的美女有审美的高下之分吗?我认为并没有。那么为什么林黛玉这种病美人到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濒危物种了呢? 我认为那是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病美人生长的环境。
林黛玉离不开大观园,正如贾宝玉也离不开大观园。她们只能在大观园这个与俗世隔绝的伊甸园里才能幸福生活,他们就像养在大观园这个精美鱼缸中的金鱼,一旦离开金鱼缸,被丢进大自然的选择中,只有死路一条。
有人感叹:“世间再无林黛玉。” 言下之意颇有 “世风日下” 的遗憾,可惜的是,无论如何遗憾,这个时代真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现在的中国社会只可能有赖昌星的红楼,却再无荣国府的大观园。
据陈晓旭父亲说,陈被刚刚诊断出得了乳腺癌,并不是中晚期,是可以被治疗甚至痊愈的,她却选择拒绝治疗并吃素出家。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也就是拒绝改变的传统文化的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