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八·一〇二】
蔡持正贫时,寓僧寺。僧厌之,蔡题《松树》云:“常在眼前君莫厌,化为龙去见应难。”黄之纪寓随园。或轻之,黄亦题《松树》云:“寄人篱下因春好,听我风声在老来。”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王安石当政时,荐蔡确为三班主簿,权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元年(1078年),为御史中丞。二年,为参知政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神宗元丰改官制,此为右宰相官名)。哲宗即位(1086年),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时宣仁太后垂帘主政,司马光、吕公著等保守派陆续返朝廷。元祐二年(1087年)被罢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八年,卒于贬所,年五十七。绍圣二年(1095年),赠太师,谥忠怀。《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传》。
黄之纪,(生卒年不确定),字允修,又字星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参见《袁枚“五斗米”助推黄之纪成才。——闲读<随园诗话>(34)》
【闲言碎语】
蔡确,福建泉州人,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一派的主将。为啥要把他是福建人的地域特征说出来,这是因为北宋时期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地图炮”是一大特色。
宋太祖依靠北方大士族“马上得天下”,当了皇帝后在禁中刻石:“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这一禁令虽到真宗朝闽人章得象入相时被破了,但自太祖至仁宗朝还是北方大士族在朝廷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邵氏闻见录》载:“韩(绛,河南开封)、吕(公著,安徽寿州),朝廷之世臣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因此,北方大士族对土地的兼并肆无忌惮,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改革,势在必行。仁宗朝富弼、范仲淹的改革不彻底,这才有了神宗朝王安石(江西抚州人)变法,而成为变法力量中坚的,大多是南方小士族的代表,其中,福建人占有极重要地位。
王安石当政时,荐蔡确为三班主簿,徙监察御史里行。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江西德安人)熙河之役取得对西夏的胜利,但被告挪用军费,蔡确奉命办案,为其白冤。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神宗罢王安石宰相,诏令出知江宁府。但蔡确还在朝中,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神宗元丰改官制,此为右宰相官名)。任上,严厉打击保守派的反扑,史书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王安石辞位后,坚持新法的头号人物当推蔡确。
哲宗即位(1086年),蔡确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时宣仁太后(安徽蒙城人)垂帘主政,引北方大士族代表韩缜(韩绛弟)为右相,并用韩缜两个侄子为列卿,与蔡确相抗衡。接着,保守派陆续复职,司马光、吕公著要废去新法,蔡确不同意,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说那是自己建议实行的。但是,他终于不敌保守派,于元祐二年(1087年)被罢相,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所谓“游车盖亭诗案”,是指蔡确被贬出朝廷,任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从相位跌到地方官,其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安州名胜车盖亭(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15公里涢水西岸),山光水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其中第二首为:“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第五首为:“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第十首:“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由于知汉阳军的吴处厚与蔡确素有旧怨,他便抓住机会,随意曲解,上奏朝廷。说这些诗“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吴处厚指陈: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第十首是诬蔑当今太后,比拟武则天。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宣仁太后比做武则天。
在接到吴处厚的奏章后,元祐党人利用宣仁太后对蔡确等变法派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蔡确本人被连续贬谪,最后发配到新州安置(今广东省新兴县)。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时有俗谚:“春、循、梅、新,与死相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苏轼也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新州更是“烟瘴最甚”,有“人间地狱”之称。蔡确去后不久,死于此地。其他变法派官员,也都被罢官。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此案开启了剧烈党争的大幕,随着宣仁太后去世,赵煦亲政,新一轮的党争又将兴起。北宋王朝在反复的党争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专制制度下,对被统治阶级反抗的镇压是残酷无情的,而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对政敌的打压与清算,谪贬复起后的挟恨报复,也都是残酷无情的。究其根源,一是统治集团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暴力,杀戮是取得与维护政权的基本手段。于是,杀戮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凡遇反对者,只要有权杀戮时,必定采取如此手段;二是在统治集团内部,专制统治采取的是言出法随,而不是言由法定。政治权力运作并无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故而在政见不一时,不是互相协商妥协,而是思想钳制,侮辱构陷,削职夺权,甚至肉体消灭。因此,整个封建专制统治阶段,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是血雨腥风,残酷至极的。
诗话里所记蔡确《松树》诗句“常在眼前君莫厌,化为龙去见应难。”袁枚的记忆错误,此诗题实为《书舍竹》。全诗如下:“窗前翠竹两三竿,潇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此时的结句是不是表达了蔡确“若登高位必逞官威”的潜意识,我们就不瞎揣测了。
前几日读到当代女诗人徐艺宁的绝句《松》:“抱得云崖独自吟,霜风缭绕苦寒心。果真一日化龙去,直让樵夫无处寻。”与蔡确《书舍竹》一诗颇有神通之意。新诗古貌,殊为难得。特转录于此,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