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这一章谈论的是关于“孝”的话题。
父在,观其志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文明尚不如今天发达,人们接收教育的途径也是非常的有限,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学堂读书识字。所以,很多人出生后,各方面的教育都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甚至有些人的一生都只是在接受来自父辈或者家族长辈的教育。这与我们今天获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于是乎,在古代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一家人祖孙几代都是以同一种职业或技能卫生。经商的都是经商,从医的都是从医,甚至连打铁制器,酿酒制香这样的手艺都是世代相传,这也才有了我们现在常听到的独门绝技之说。
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父传子,子继父,一代一代的成为了每一个继承人的使命。因为这些都是一个家族赖以生存的本事,只能家族传承,既要能做好技术保护防止他人仿冒,还要能够继续精益求精的发扬光大。
仿佛每一个有继承者,天生就是来接替上辈人传下来的衣钵,并以此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已经可以看见他的将来要如何成长。沿着前辈的足迹,固然有路可循,似乎又少了太多的可能。由此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一生受家庭的影响是非常的大。
但是,我们再细细的想想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出路,所以家族事业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本。
既然承继的工作如此重要,做为一个晚辈,能不能遵从父辈的教导,继承家业,担起家族兴衰的大旗,就是是否孝顺的直接体现。
孔子所说的这个观点“父在,观其志”,其实就是对这个社会现象的一个表述,父亲在世时,看看这个人能否立志遵从父亲的教诲承担其继承家业的责任。如果遵从则视为“孝”,如果弃自己的家业传承于不顾,则就会被认为是“忤逆不孝”之辈,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这样理解清楚了之后,相信大家想想很多电视剧里的桥段都能够感受得到,最典型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因为不喜读八股文,不爱向仕途发展,被其父亲视为忤逆不孝之子,整天都对他没有好脸色。
相比于以前的人,今天的我们就幸福了太多,没有了过多的束缚,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不用被逼着重复上一代的一生,人生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毫无疑问,民主和自由是值得庆幸的。
今天的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虽然少了些禁锢,但是同样需要看到责任。我们虽然不用走一条被安排好的路,但是仍然需要立志做一个好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好每一件事,如果可以也要承担起繁荣家族的责任。如果不行,最起码也要让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自己能够好好的生存,不用为自己的人生担忧,这或许是为人子女最基本要做到的事了。
如果,一个人成年之后,还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但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反而整天无所事事,甚至沦为一个啃老族,让父母忧心不已,就绝对是一个“不孝”之人。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古时的人在礼教的约束下,言行都不能忤逆父母,以致于婚嫁之事都必须要遵从父母的意见。
在这种约束力下,如果父母是非常严谨的人,家中的子女的言行举止必定受到要求和管束。在有人监督管理的情况下,言行必定会有所顾忌,相对来说会得体很多。所以,在古代,人们会从一个人的言行去判断一个家族的家教是否良好。
但是,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一旦脱离了管束就会暴露出来。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在父母面前都是乖乖听话的,离开父母的视线,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各种调皮。这或许是一种天性使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行事都会有自己的标准。
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如果一个人脱离的父辈的监督和约束后,还能遵从前人的教诲,保持好的言行举止,而且长时间没有改变,这个人就能够被成为“孝”。
的确,在有规范,有要求,有约束的情况下能够做好一件是确实是可以的。如果脱离了管束和限制,还能够保持一个好的习惯,继续做好事情,是需要做到严格自律的。
这个应该每个人都有体会,周一至周五上班,你每天要早起,是因为单位规定不能迟到,所以你必须符合要求的做到早起。但是周六周日不上班,还依然能够按时起床,规律的生活,这个就需要自律。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迫于父母的权威和管束表现得好,不算是真正的好。离开了父母的监管,依然能够保持好的言行举止,好的处事态度,没有做出忤逆父辈教诲的行为,没有做出不尊重长辈的事情,而且能够长期保持。这似乎才是真正的牢记了父辈的教诲,继承了家教的精髓。
同理的思考一下,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对待父母不能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做事同样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单止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对待工作,都应该要如此。
如果你在单位上班,上级在的时候,你就装得很听话,什么都干。上级一转身,你就立马换了个样子,两手一摊,想尽办法偷懒。又或者,领导跟你讨论工作任务时,你什么都说好,拍胸脯做保证。实际操作时,这里也是借口,那里又是理由,总之就是不能认真的去做实事。这样岂不是如同那些父母不在之后露出反叛嘴脸的“忤逆不孝”之人一样,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能真正深入骨髓的善不是真善,不是发自内心的善也不是真善。孝也是如此,义也是如此,这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来自初心的美好,来自初心不改的坚持。
发自内心的爱父母,爱家人,爱朋友,爱工作,爱事业,你的一切行为才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孔子说,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细心观察的人不用三年即可察觉,而假装的人在失掉约束的情况下也装不了三年。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执行力?为什么很多事都会半途而废?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果,你真的孝顺父母,你会毫无保留!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会无怨无悔!如果,你真的爱一份工作,你会风雨兼程!
没有条件,不需要外力,完全发自内心。这些是无法假装的,即使装也不可能装得长久,人的思想总会有松懈的时候,一个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条件反射就会出卖了你,因为你所做的就是你所想得,你所想的都会表现在你的言行上。
如此,我们还能分析出来一个人如果突然对你好,不是真的好,能长长久久的对你好,才是真正的好。一个人在你面前说你好,不是真的认可你,能人前人后都维护你,才是真正的认可你。一个人偶然工作表现得好,不是真正的用心,能够每天都勤勤恳恳,才是真正的努力。
时间是一个度量衡,很多事情把时间拉得足够的长了之后才能看得清。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越念越有理,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