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老站创意园,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会来这里的人不多。
我是周末早上从大世界出发,坐地铁到大柏树站下,然后从1号口出来的。
出了地铁站,抬头往马路对面看,很容易就可以看见一座钟楼式的建筑,1876几个大字很醒目。
1876指的是1876年,因为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在这里建成。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并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英国虽然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不过中国闭关锁国很长时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对洋货的需求有限,再加上当地政府暗地里抵制,洋货经常滞销。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一直谋划在华修筑铁路。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内地。当时中国的交通工具非常落后,主要还是轿子,马车,木船等,为了便于向中国内地扩展,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修建铁路的请求。
不过当时清朝的官员,大多数反对修铁路。他们认为修铁路不仅破坏风水,而且对洋人长驱直入提供了便利。虽然朝廷内部也有一些开明派人物如李鸿章等,他们觉得可以利用洋人的技术,中国人自己修铁路。然而当时反对修铁路的守旧派声势浩大,修铁路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修铁路的事情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但是英美等国在中国修铁路的心一直没死。
1865年8月,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宣武门,铺设了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展览铁路”,“以小汽车行驶其上,其迅疾如飞”,时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这样“展览”的结果,不但未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受到群起反对,最后由步军统令衙门“饬令拆卸”。
1872年,英商又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非营运铁路,于9月9日通车载客行驶。当时天津道受邀乘坐了火车,事后他赞叹该火车制作可谓“精美之至,于行动一切均甚便捷,甚为适用之物”,还为机车赠名“利用”号。此路修建于外国租界,清政府无能为力。
一心想在中国赚钱的洋商们,在一次次碰壁后得出结论:“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中国当局的)容忍。”于是,1872年美国驻沪副领事奥力维·布拉特福成立了一家“吴淞道路公司”,向当时的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地修筑一条“寻常马路”。沈秉成被蒙在鼓里,批准了他们的购地申请,还私下答应对美国人的筑路工程不加阻挠。
奥力维·布拉特福让骗局开了场,但他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让骗剧演下去。实力雄厚的英国商人适时接了手,组建起“吴淞铁路有限公司”,买下了上海至吴淞间长14.5公里、宽约15米的地皮。1874年12月,吴淞铁路修建工程正式开工。因资金问题,最终决定修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使用小型机车。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工程进展迅速。1875年年底,一艘名叫格伦洛欧号的轮船抵达上海,从英国运来了钢轨,还有重1320公斤、最高时速32公里的“先导号”机车和车辆。英国领事欺骗海关说这是“供车路之用的铁器”,欺骗再次得逞。
1876年2月14日,一公里的试验轨道铺成,“先导号”机车由6名壮工抬上线路试运行并获得了成功。汽笛呜呜一叫,美英合伙设计的骗局也就露了底。昏庸无能的清朝官僚这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上了当。
吴淞铁路在英国人的设计下虽然建成了,不过最后还是卖给了清政府,中英双方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达成了《收购吴淞铁路条款》。清政府赎买之后,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
今天1876老站创意园,唯一有历史印记的事物,就是当时拆除铁路,残留下来的一段铁轨。
1876老站创意园,很适合情侣,家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在休息的时候过去转转。随便走走,看看,拍点照片,在车厢餐厅吃点东西。不太适合那些在节假日到处旅游的人,因为像1876老站这样的地方,可以看的东西太少,没什么人气。而这些趁着国庆长假出来旅游的人,更喜欢去的是南京东路、外滩、东方明珠、迪士尼,这样的著名景点。
之所以不推荐单身人士前往,是因为没人帮你拍照啊。1876老站,有几个地方拍照还不错,一个人去岂不太浪费了时间和风景。
我要上车了,带我回到1876年,哈哈!
历史的车轮很无情,可是这个小草很坚强
这个集装箱,肯定是封存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