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有一句诗经常在我脑中回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初遇苔花,缘自大山支教老师梵君。梵君在文友群里呼唤:为大山的孩子们献出一点爱。她的简书主页,有一篇文学空间第六期同题作业《苔花如米,光彩绽放》:短小的诗句、倔强的笔锋、嘶哑的呐喊,我心灵震憾了,为那些支教的老师。
百度“苔花如米”,才知道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诗歌《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网上还有一张照片:满屏的绿意是苔藓,白色是苔花。联想到支教老师,他们也许是刚毕业的学生,也许是退休老师,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许是逃离城市的职场精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只因大家都有一颗满怀爱意的心。他们如苔花,把青春抛洒到贫穷闭塞的地方,他们绽放的光彩,又岂是牡丹可以比拟?!
再遇苔花,缘自《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们演唱的那首《苔》,唱哭了瘐澄庆和曾宝仪,也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梁俊老师说了自己教孩子们唱这首歌的初心:因为他也来自大山,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里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它们真的很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在梁俊老师眼中,大山里的孩子们也像那些苔:生长环境贫穷、闭塞、落后,有许多人看不到明天,看不到未来。他教孩子们唱古诗,写作文。孩子们慢慢明白:我也许很贫穷,我也许很普通,但我一样可以有追求,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的热血青春。
忍不住再三回听那首《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今天,是第三次与苔花相遇,尽管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屏幕。
早晨,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买下森林,只为蘑菇》:澳大利亚的一位摄影师最爱拍蘑菇,为此甚至众筹买下一小片森林。在他眼中,蘑菇可爱、美丽、晶莹剔透……我又想起了苔花,苔藓真的会开花吗?我日常也经常关注大自然,似乎没发现过白色的苔花啊。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苔藓”。苔藓植物,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在全世界约有23000种,中国约有2800多种,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它分泌的液体居然能溶解岩石的表面,加速岩石风化,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它能监测空气污染程度,它能促使沼泽陆地化,它能保持水土,它可以作肥料和燃料,它还有药用价值——清热消肿。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无知。感慨中,父亲的话在耳边响起:“不识是棵草,识了是个宝”,“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自知”。
三遇苔花,收获不小,特作诗以记之:
初遇苔花诗悲怆,
再遇苔花乐感伤。
三遇苔花细思量,
知事知物知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