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于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被称为是“散文化小说。”《大淖记事》用平淡的叙述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带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各种形态和人性美丑,带领我们一步步从字里行间体味到诗意生活。
《大淖记事》描述的是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长得太好看了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他们不顾阻拦,执着地坚守着一份属于他们的爱情。
小锡匠和巧云本是不同的人,分别生活在大淖的东边和西边,两边的乡风不同。 因为美貌,因为唱戏,因为同在巧云家门前的柳荫下一起干活,两人相互倾慕,相互依恋。十一子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有半瘫的父亲,两人的爱情也因此受到了阻碍,无法实现,只能将彼此的爱慕深深放在心底。
其后,因巧云无故落水,事情一瞬间发生了改变,十一子英雄救巧云,使两人的爱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虽然十一子被无赖刘号长打得差点丧命,终因爱情的力量,十一子起死回生,也因此,两人最终结合在一起。
大淖就像一个世界大舞台,汪曾祺就像一位高明的编导,布置好众多的奇异而古朴的道具,指挥着各种人物在舞台活动起来,瞬间使这舞台充满了生气。
汪先生的这篇《大淖记事》,更多体现的人物特点,他一步步地通过这些特点来带领我们品味小人物的爱情观。
1.徐缓之笔,蕴藏静水流深之美
每个人都在受环境的影响,有人好,有人坏,就像那句俗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是怎么做人,却由我们自己决定。
汪曾祺的笔下,十一子的出镜是缓慢的。汪曾祺从大淖的场景开始,描写了春夏秋冬,叙述了县城与乡下的交界,讲述了沙洲,为的就是一步步由景带人,把我们引入十一子所生活的环境。大环境套着小环境,小环境受着大环境影响。大淖就是一个烟火所在,有烟火必然有生活,有生活必然有人,进而主角开始出场。
不得不佩服汪曾祺的场景布置,每一次的落笔都有其深深的用意,都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呼应。
场景搭设好,人物开始陆续出场,先是跑龙套的,然后是小丑,最后主角十一子登场。
大淖西边的人靠着手艺吃饭,尤其是锡匠,他们讲义气,且不怕事,也不惹事。十一子是老锡匠的侄儿,长得太好看,因为好看,所以招人爱。
唱小开口时,那些挤过来的姑娘媳妇,都是来看这位十一郎的。
在刻画十一子的形象外貌时,汪曾祺继承了鲁迅先生常用的白描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和细节以及肖像特点和个性化语言,以简练的笔墨进行勾勒,创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描写十一子:
他太聪明,长得也太好看了。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
这样的十一子谁人不爱呢?
西边的人,尤其是锡匠,不惹事,而十一子偏偏不听话,老锡匠告诫他“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但是小锡匠把老锡匠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这就为后来小锡匠的挨打埋下了伏笔。
汪曾祺描写人物特点,总是从侧面描写,很少正面描写。小锡匠虽然被老锡匠数次告诫,还是短不了来,东边的姑娘、媳妇、大娘、大婶,都喜欢叫小锡匠来,这其实也为十一子和巧云的一次次相会创造了机会。
十一子被刘号长带走,搂头盖脸地打, 他不说话。
一打,十一子不说话;二打,还是不说;再打,他们要他告饶,十一子牙咬得紧紧的;最后,十一子差点被打死,还是铮铮铁骨,丝毫没有松口求饶,直到巧云喂他喝尿碱汤,他依然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这是真男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爱情的力量给予他的支持和勇气。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淖西边的水养育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有作为的少年,这少年不是花瓶,不光长得好看,手艺还好,颇受众人喜欢,而且对待爱情,始终如一,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他的一片痴情。
怪不得,很多人怀念起故乡,都是深深地眷恋。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菜肴,诱惑着远游的游子不等不去品尝。我们怀念故乡的云,故乡的水,甚至故乡的天空都比其它地方的格外蓝。
每个人都深受故乡的影响,小到柴米油盐姜醋茶,大到做人,做事,做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就是这样的土地上长出了十一子这样品质高尚的人。
2.朴实无华的气质之内在美
语言决定于作家气质-汪曾祺
巧云生活在大淖的东边,西边与东边不同,西边的人靠手艺吃饭,东边的人靠肩膀吃饭。
除了工作不同,不同的还有房屋和炊烟,以及人。这里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靠肩膀吃饭。而巧云的娘-莲子和大淖的乡风不同,她爱穿件华丝葛的裤子,爱吃点瓜子零食,还爱唱“打牙牌”之类的小调,这就为后续莲子跟随过路戏班子一个唱小生的跑了,埋下了伏笔。
巧云的娘-莲子和这里的人不同,其实,暗示着巧云可能和这里的人也不同。“这里的女人像男人一样挣钱,走相,坐相也像男人,走起路来一阵风,坐下来两条腿叉的很开”。
巧云不挑担,巧云结渔网,打芦席,光这一点就与大淖的女人区别开来。
汪曾祺对巧云的描述朴实,不华丽,从侧面,用暗示的手法描述巧云的美。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
写巧云的美:
她上街买东西,甭管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肉、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食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的,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
巧云去看戏:
人家都是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
看戏,很多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
这样的语言简练干净,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词,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就这样徐徐展开。
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作伴。
巧云的手指破了,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
朦朦胧胧的爱情就这样慢慢发芽。
后来,巧云遭意外被刘号长破身,她冷静地思考过,即没有淌眼泪,也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她想到的是十一子为她吮手指上的血,她有着坚定地信念,一定是要和十一子在一起的,这个信念支撑她继续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活着才有希望。
在描写人物特点时,汪曾祺很少使用直截了当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外表、动作和细节来表现。
比如在描写巧云照顾被打伤的十一子时: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正是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揭示了巧云美丽的心灵世界,那是少女的关怀,少女的天真、少女的好奇。
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深藏其中,巧云已经坚定信念要和十一子生活在一起,无论什么情况下。被刘号长破身,对巧云来说,相当于已经死过一次,她看着十一子奄奄一息,巧云要和十一子同生共死,要活一起活着,要死一起死,一口尿碱汤又算得了什么呢?
汪曾祺曾经在一篇文章说到,这句话只是当时出于感情的需要,迫切地写出了这一句。这句话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汪曾祺写这句话时流了眼泪,而我们,作为读者,看这一段时,又何尝不是热泪盈眶地被感动呢?又何尝不是想起了自己的爱情,自己初恋的美好呢?
大淖东边和西边不同,由十一子和巧云这两个人物串联起来,就像一个糖葫芦,谁都离不开谁。
虽然大淖东边的人不一样,但是在巧云遭遇刘号长破身后,邻居们没有多加议论,而是对十一子和巧云给予无私的帮助。他们的身上洋溢着劳动的活力和人性的美。
救活十一子后: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好像在过年。
不得不说,人本来就是真善美的,无论是巧云,十一子,锡匠们,还是挑担的。每个人都受大环境影响,也影响着大环境。大淖东边的人就是这样,被巧云和十一子的爱情所感化,表现出了他们真善美的一面,也带给了大家朝着希望前进的动力。
生活在大淖的巧云,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生长的环境如老锡匠所说,那里和西边不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臣服于命运,而是拿出自己的勇气,向着爱情勇敢进发。巧云改变了大淖东边的人,给他们起到了榜样的力量。没有谁是生而就伟大的,都是在命运的激流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3.语言的魅力——平淡之美,别样韵味
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教写作时,常说“要贴到人物写”。很多人不懂他这句话。大意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要随时紧紧贴着人物,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全部感情。什么时候自己的感情贴不住人物,大概人物也就会“走”了,飘了,不具体了。
汪曾祺深得沈从文先生的真传。他对人物的勾画语言不多,朴实朴素,却无比贴近人物的身份,于平淡中显出别样的韵味。
这样的平淡比比皆是,例如:
十一子不愿意放弃对巧云的爱,遭到保安队赵号长的毒打,十一子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打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平平淡淡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美丽。就像《受戒》中:
小英子对明海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要。
你喊什么?
要。
快点划。
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人物特点的描写,在我们心底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
汪曾祺除了人物特点的描写,还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技巧。在《大淖记事》和《受戒》的结尾,汪曾祺寥寥数语,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我们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的憧憬。
不仅如此,我们从作品中还看到了汪曾祺语言的魅力,前后呼应,幽默的语气,形象的比喻手法,比比皆是。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汪曾祺
在《大淖记事》中,美好的人性-真善美就这样在在大淖的人身上接连闪现,我们也不断看到汪曾祺笔下的故乡,有一种以义为上的道德观。他在作品中不断地发现美、挖掘美,并用他的笔呈现出来,和我们共同享受。
虽然现实生活常常是复杂而沉重的,但是,汪曾祺笔下总是充满充生活的内在诗意,汪曾祺曾说“即使面对坎坷生活和逆境,作家也不应放弃传递爱心和良知”。
《大淖记事》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沉重的生活,大淖东边的挑夫们世代相传,家无隔宿之粮,巧云家中连一点可变卖的东西都没有,读来常常令我们感到心酸。即使生活如此困难,大淖的人们健壮的体魄和爱美的心灵依然在生长,男人挑起担子,中途不歇,一路不停的打着号子,姑娘,媳妇们风摆柳似的擦擦地走过,人们用劳动的精神与活力构成了一副流动的画面,这画面在我们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大淖记事》就这样着重笔墨地通过一段唯美的爱情,表现了健康自由舒展的心灵,在人文理念的支配下,汪曾琪有意并努力地发掘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因素,让人们能在逆境中有信心生存下去。
有人曾采访汪曾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他回答:随便。
汪曾祺迷人的,就是他的“随便”。随便得像水,汇入瓶中是瓶的样子,汇入碗中是碗的样子。顺着某个方向,潺潺而发,缓时如镜,急时如箭,跳脱时如飞瀑,你明知道他要往前流,又不确定它流向哪里。文章行云流水,像在模仿真实的人生,忘掉套路,就是最好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