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发展心理学》1973年的经典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把90名学龄前儿童分成三组。一组被告知可以随便玩四种物品:一堆纸巾,一把螺丝刀,木板和一堆回形针。第二组被要求模仿使用四个物品常见的使用方式。最后一组被告知坐在一张桌子前,绘制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没有看到任何一件物品。
每一组都给10分钟,时间结束,研究人员问孩子们每一种物品可以如何使用,第一组孩子比第二组跟第三组孩子多列举出了,平均三倍的玩法,包括不常规的、创造性的玩法。这个实验说明了:动手玩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
近些年“创客”和“创客教育”都是流行词,那什么是创客?创客就是英文里的maker,也就是制作出东西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是创客。创客不仅仅局限在高科技、硬件设备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让你大显身手。比如,只要你喜欢烹饪、缝纫、艺术、电子等,并且在此领域有所实践,你就是创客。所谓的创客教育,就是通过玩、实验、动手制作东西等,学习“动手,动脑”的办法,给孩子梦想、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即兴发挥,挑战传统思维。
100多年前,英国有个名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被别人雇佣看守一台蒸汽机。他的任务是每当蒸汽机的操纵杆下落时,就把蒸汽放掉。小孩生性好动,难以枯燥乏味地久坐在一台机器旁,于是盯着蒸汽机动起脑筋来。后来,波特终于有了办法,他在机器上装上几根铁丝和一些螺栓,使阀门能够借此自动开关。如此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开,玩个痛快,而且还使蒸汽机的工效提高了1倍。就这样,波特发现了经复式活塞原理。
煤气的发明人梅尔道克,小时候在山坡上挖到一些页岩。他听说这种石头可以用火点着,然而,他却突发奇想:“如果把它煮一煮,会怎么样呢?”他决定试验一下。于是,他把那块石头带回家,放进一把空的水壶里,然后给水壶加热。“把它加热后,它还能被点着吗?”他一边观察一边琢磨着。过了一会儿,壶嘴里开始向外冒出气体。然后他划了一根火柴,想看看页岩还能不能点着。没想到的是,燃烧的火柴刚一伸到水壶上面,火焰就猛地往上蹿了起来!把煤加热后,它能够变成气体,就是今天我们用的煤气。
莱特兄弟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用现在的话说,英国科学家牛顿算是一个经典的创客了。小时候,当他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有一次他晚上去放风筝,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看见的人还以为是彗星出现了;他还做过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类似的小创客变成科学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今在很多国家,创客教育已经走进校园。连波音、通用、福特这些大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也要求应聘者有创客的经历,也就是看他们有没有真正动手修理过东西,拆卸过东西或者制造过东西等。创客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思考、注重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研究水平,进而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今天的小创客们,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相信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科学家们。